VIP 2024年写独特独特写——评析一篇新颖的经验型佳作
2024-09-04 | 阅读:126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写独特独特写——评析一篇新颖的经验型佳作

在浙江大地上,若要挑出一个依靠改革实现“逆袭”的地方来,义乌定是“候选者”之一。从一处穷乡僻壤,到“世界小商品之都”横空出世,义乌的发展历程很励志,也很有代表性。

前两天,“浙江宣传”发布的《“无中生有”何以可能》一文,开头提到一个重要细节——2006年6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义乌调研时指出,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这让很多读者对“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产生了浓厚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加更”一波,从这三个成语进一步探究义乌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莫名”自有“其妙”

为什么是义乌?义乌最初没什么特殊政策和区位优势,甚至毫不起眼,“鸡毛换糖”的生意在很多地方也出现过,却唯独在义乌飞上了天。

看似“莫名其妙”,其实“有迹可循”。

义乌人自有求变的精神。义乌的“开局”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三面环山,土地贫瘠。过去,那里的人们一度穷得无米下锅。改革开放以后,义乌人开始与“贫瘠的自然”抗争,农闲之余手持拨浪鼓,肩挑买卖,用红糖、草纸等廉价物品,换取鸡毛以及其他废品,再加工后卖出,以获微利填补家用。这便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鸡毛换糖”。

义乌人自有勤劳的品质。“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义乌的崛起,与义乌人民的勤劳息息相关。正如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所还原的,没有一代代义乌人走街串巷、不辞辛劳的积累,那拨浪鼓就敲打不出鼓舞人心的精神节奏。“鸡毛换糖”既是义乌人创业初期的写照,也体现着义乌人不怕苦不怕累、敢闯荡敢拼博的品质。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