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七彩盐湖辉映千年文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文化保护之路
2023年5月16日下午,在赴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忙碌的行程中挤出时间来到“盐运之城”山西运城考察,对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湖一周年,记者来到盐湖,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站在盐湖最居中的位置22号堤埝放眼望去,在绵延逶迤的中条山掩映下的盐湖,被若干堤埝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盐池,阡陌纵横、各有千秋,体态轻盈的反嘴鹬在湖中游弋嬉戏,三两游人于环湖绿道漫步,不远处千古沧桑的池神庙与庄重古朴的河东池盐博物馆交相辉映,一帧一画组成了古今相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具有250万年地理年龄、4600多年的采盐史、70多年无机盐开采史的运城盐湖,不再有往昔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而是静静镶嵌在运城大地上,带着满身的荣光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中华文明史的“活化石”到汇聚现代文明力量
在山西腹地、黄河“几”字弯的臂弯之中,环抱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运城盐湖。因地处河东地区,运城盐湖又称“河东盐池”,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
在这里,黄帝、炎帝、蚩尤展开大战,最终,黄帝一统各部落联盟,完成了原始的民族融合。在这里,舜帝抚五弦琴弹唱出古老的歌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中条山的风,带着草木的温热拂过百里盐池,为百姓解除了忧愁、带来了财富。在这里,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用“回眸一瞬,积雪百里”来描述自然生盐的景象。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盐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供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运城市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百勤告诉记者,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盐湖,运城盐湖都是十分独特的,作为中华民族先民开发最早的盐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社会发展贡献极大。在封建王朝,盐湖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盐湖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被誉为共和国化工工业的骄子。
因为盐湖,古人为河东盐池专门创造了一个字曰:“盬”;中国最早的商业起源于盐业,最早的商人晋商始于盐商;盐湖的“垦畦浇晒”产盐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这座城市也是因盐而建、因盐而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了解古代中国,就必然要回到文明的起点。盐湖以自然之力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以文化之根供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源头力量,继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现实之变展现现代文明的全新样貌。
从拥有历史到激活文物生命力
紧邻盐湖可以看到曾经守卫盐湖的中禁门,原来破旧的城门经过修复气势雄伟,厚重高广的城墙以崭新之颜诉说着它的过往。走近看,中禁门墙体内别有洞天,有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河东池盐博物馆,这座于2021年11月开馆的博物馆,是我国一所以“池盐”为主题、集中展示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沉睡已久的展品走向了大众,让人民感悟盐文化的时光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