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周哲同志在全县救灾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7月8日)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既是防汛救灾工作会,也是扶贫开发动员会。主要任务就是对当前抗洪救灾工作进行安排,就“三查三保”活动进行强调,重点部署扶贫开发工作。
今年6月27日,我县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南部山区乡镇受灾严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给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不利影响。祸不单行,6月28日,观庙镇状元街又发生火灾事故,导致6人死亡。全县上下面对事故发生带来的压力,有条不紊推动救灾工作,井井有条开展家园重建,取得了良好进展。
今年“5.25”鲁山老年公寓火灾事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牢牢绷紧安全管理这根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排查隐患,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防微杜渐,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李克强总理批示,要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坚决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为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决定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开展“三查三保”活动,即:查履职尽责、执法监督情况,着力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查改革和发展措施落实情况,着力消除经济运行风险,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查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和社会稳定情况,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大局和谐稳定。
“三查三保”是对“三严三实”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举措,对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今年连续发生了沪陕高速固始段“3.8”交通事故、“6.27”特大暴雨灾害、“6.28”观庙镇状元街火灾事故,给部分群众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也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上来,切实落实“三查三保”责任,积极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化解经济运行风险、解决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是排查各类安全隐患。要深刻汲取历次事故灾难的惨痛教训,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重点围绕消防安全、水利防汛、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烟花爆竹、工矿企业、人口密集场所等领域排查安全隐患,做到检查到边到角、不留盲区。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点,要逐项制定清单、落实除险措施。结合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应急避险常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和避险自救能力。坚持守土有责,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乡镇的属地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行业的主体责任,坚决避免再次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严禁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为官不为等行为。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围绕经济运行目标任务,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认真排查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保持我县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目标办、统计局以及经济目标运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经常沟通、搞好对接,加强对主要经济运行指标的监控,对每一个经济指标数据要逐项核实比对、统一上报。金融部门要切实保护全县实体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三提三增”为总抓手,以“解难题、促增长”百日攻坚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及商务中心区、公路交通、房地产发展、金融体制创新、美丽乡村文明城镇建设、旅游业提质升级等重点任务,建成一批强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同时,要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的困难问题,防止经济运行中出现各种风险,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总结大宣讲、大走访活动的经验成果,积极落实依法逐级走访制度,认真查摆在服务人民群众、保障民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要把防汛救灾作为突出的政治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坚持公平公正抓紧抓实。一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要做好生活救济物资及社会救灾善款的发放、使用等工作。对受灾区域、生活区域进行消毒,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工商、物价、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要切实搞好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稳定社会等工作,为救灾和恢复生产创造良好环境。对趁火打劫、破坏抢险救灾和造谣滋事、蛊惑人心以及趁灾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特别是对那些严重影响抗灾救灾、灾后重建、社会治安的犯罪团伙,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所有的救灾款物,要坚持按照计划足额、及时下发到乡村,发放到灾民手中,严禁优亲厚友;对款物来源、发放情况等要登记造册,记录在案,做到来去明白。对出现贪污、挪用、截留、私分救灾钱物的,一经发现,严肃问责,决不姑息。要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病能看,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二要尽快启动灾后重建。目前,经过各部门抢修,灾区已经实现通水、通电、通路。下一步,要整合危房改造、扶贫救助、救灾等资金,开展损毁房屋重建工作,各乡镇(处)负责规划、选址,国土、住建部门负责审核把关,争取在入冬前全面完成重建工作。要结合公路建设规划,在巩固临时应急道路的基础上,加快干线公路重建。各乡镇(处)主要负责人要勇于担当,发动群众、抓紧完成村级道路土路基建设。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自筹资金,发挥能动性,修复河堤、堰坝等水利基础设施。要加快治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水利、交通等部门要积极疏通河道、道路,国土部门要利用专项资金,加强隐患排查,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三要迅速开展生产自救。要动员群众修整冲毁农田耕地,挖沟排水、除沙扶苗。要加强资金扶持,积极修复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基础设施,帮助发展生产,同时要落实生产防疫措施。鼓励水毁工程修复就地用工,以工代赈,增加受灾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要核实灾情统一上报。各相关部门要准确评估灾害损失,积极争取上级救灾帮扶资金。五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一步做好防大汛、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六要落实防汛救灾责任。各部门、各乡镇(处)要各司其职,明确责任,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工作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落实。
灾害无情,让一些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不幸,一些原本富裕的家庭再陷贫困、重新返贫。我们做好当前的救灾工作,就要与长远扶贫紧密结合,不断加快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步伐,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下面,就做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我强调四点:
一、深刻理解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
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就要对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一)扶贫开发工作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破解贫困制约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致力于消除贫困,从基本国情出发,分阶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发展生产力,力求实现共同富裕。第一阶段是1978至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经营制度改革。这一时期,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第二阶段是1986至1993年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确定开发性扶贫的方针,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年均递减6.2%。第三阶段是1994至2000年的扶贫攻坚阶段,公布实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第四阶段是2001至2010年的巩固成果阶段,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创新开展了整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扶贫等扶贫开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