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张冬云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距离新的一年仅剩2天,市委决定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盘点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干在实处,为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在全省发展中争先进位而努力奋斗。待会,市委书记韩军同志还将对明年工作提出全面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十三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宣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宣城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和罕见的洪涝灾害,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具体表现为“四个新”。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50亿元,增长8.7%左右。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大关,达204亿元以上,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9.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410亿元,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2亿元,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33元,增长8.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7元,增长9%左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增速逐月回升,前11个月,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9.3%、9.8%、12.1%,均创三季度以来新高。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等总量指标及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人均指标均居全省前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8位。全省占比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前11月,财政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占全省比重均创今年以来新高。
——宣城发展有了新定位。一是宣城正式被国家列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共同承担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重任。二是支持宣城打造成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芜马宣城市组群被正式写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三是省政府同意宣城按照“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00平方公里”的目标,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四是市第四次党代会将打造“四个特色之城”作为未来五年的重点目标任务。这些都赋予宣城更高层面新的战略定位,为宣城实现更宽领域发展构筑了广阔舞台。
——结构调整呈现新变化。三产贡献首超工业。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1%,首次超过工业,创近年最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2.2个、7.1个和1.1个百分点。特色小镇、众创空间、软件产业等“四新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前三季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096元和9997元,均居全省第4位。成功承办世界男排联赛国内唯一分站赛,宣城人首次在家门口观看到国际大赛。三甲医院可望实现零的突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概括起来为“六个聚焦”:
一是聚焦“去降补”,实体经济稳健向好。坚持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体系为主抓手,精准施策,不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过剩产能得到化解。全面完成省定33万吨钢铁过剩产能化解任务,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市场出清特困企业40户。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3%。房地产库存减压明显。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实施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成功举办第三届“房展会”,房地产投资增幅自去年8月份以来首次转正;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32.6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缩短至7个月。去杠杆稳妥有力。坚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举、服务实体经济和有效防范风险并重。预计全年新增贷款130亿元、直接融资80亿元。在全省首创“出口退税贷”,“4321”新型政银担和“税融通”业务额均居全省前列;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32个基点。黄山胶囊A股首发上市,9家企业“新三板”挂牌。降本增效力度加大。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免退税43.7亿元,减少企业支出4.8亿元。前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9个百分点。发展短板得到补齐。兼顾即期与长远,注重项目带动和政策配套,努力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前11月,287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1.4亿元,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2位;投资开工率、竣工率均居全省第1位。开展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投产活动,±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鼎连混炼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新塘羽绒产业园、万达广场等加快推进,中鼎动力、卓越新能源一期等竣工投产。
二是聚焦创新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潜力跃居全省第4位,10余家企业获得“国”字号殊荣。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基地在省预警评比中全部绿灯达标,首批5个市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4家;新获授权发明专利600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7家;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18项、争取资金比上年净增5192万元。新落户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个,其中获省扶持团队7个,居全省第1位;招引“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人。“四新”经济起步有力。入选首批国家级“星创天地”6家,居全省前列;建成“0563创客街”等众创空间9家。在全省率先启动特色小镇培育创建,首批创建培育市级特色小镇17个。白地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宣城制造开启新篇。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占比超50%,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0%,居全省第2位。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33户,新注册商标1351个,质量工作获国务院考核组充分肯定。宁国成为全省首个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410亿元,增长10.5%。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宣城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运行。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18.6%,增幅居全省第1位。首次跻身全国电商百佳城市。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35亿元。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74家、家庭农场117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80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旌德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宣州区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是聚焦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有力推进。按照“一尊重、五统筹”要求,聚力推进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引领更加突出。结合中心城市主城区“双百”发展新定位,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省级创新试点。成为全省城市设计工作试点市。《宣城市环南漪湖生态保护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作为我国两个案例之一参展,在联合国第三次人居大会上获得高度评价。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续建新建项目210个,完成投资132亿元,其中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66.4亿元,城市功能和品味进一步提升。市区完成征地5060亩、房屋征收48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10万平方米。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交易额全年有望达到百亿,其中新塘羽绒产业园首批入园3个项目投产,第二批入园的柳桥羽绒近期有望建成。敬亭山旅游度假区5A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宣州区成为全省四个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之一。县域特色得到彰显。广德“撤县设市”迈出实质性步伐。宁国、广德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旌阳镇成为安徽首个、全国第六个“国际慢城”。12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
四是聚焦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生态立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城样板”,生态环境继续位列全省三个最优城市之一。“六城同创”取得实效。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十大提升行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技术评估,接受了全国文明城市第二轮测评。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国家生态县(市)实现市域全覆盖,成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有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实现县域全覆盖,顺利完成秸秆禁烧和淘汰黄标车、老旧车等省定任务,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7个省考核断面水质和11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达标率均为100%。泾县、绩溪、旌德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美丽乡村整体推进。3个县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五是聚焦开放发展,内生动力得到增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积极参与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沪苏浙取得成效。组织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对接苏浙沪”暨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与上海市松江区、闵行区和湖州市签订深化合作协议,着力学先进、补短板,谋创新、促合作。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270个,到位省外资金7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247个新建和392个在建项目中,来自沪苏浙地区占比达83%和81.6%。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等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26351个,增长20.2%,民营经济占比保持全省首位。入围国家第三批PPP示范项目2个。积极创新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调度、实体化运作的城市建设指挥调度、市场化运营的园区建设管理和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等机制,各项方案初步完成。互联互通得到增强。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5亿元,溧广高速安徽段正式通车,扬绩高速鸿门互通顺利建成,宣狸高速建设加快,广宁高速开工建设。建成S104平兴段一级公路,完成国省道路面改善100公里,干线公路好路率保持全省第一。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500公里。水阳江航道整治和宣州综合码头工程加快推进。商合杭铁路宣城段、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宣段、杭黄铁路绩溪段等6个铁路项目稳步推进。芜宣机场项目成功获批,试验段正式开工。建成全省首个公路无水港—宣城无水港。
六是聚焦共享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高。财政民生支出142亿元,省定33项民生工程和市政府10项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率149.8%,棚改货币化率达80%;改造农村危房7460户。脱贫攻坚措施有力。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八项行动,深入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省定年度精准脱贫目标有望超额完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制定和实施社会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医共体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宣木瓜、灵芝、黄精入选“十大皖药”。文化馆一级馆比例跃升50个百分点。其他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扎实推进,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省交办信访积案全部化解;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G20峰会宣城市安保工作得到国家信访局通报表扬。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投入抢险救灾30多万人次、抗洪抢险物资1.6亿元,消耗抢险物资近6000万元,奋力谱写了军民同心、干群齐心的抗洪救灾赞歌。585户受灾群众水毁住房重建和一批水利水毁修复工程提前完成,受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谋划灾后重建项目475个,投资940亿元,青弋江综合治理、城东联圩、双桥联圩等一批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开工建设。
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市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更加凸显,明年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凸显,“逆全球化”风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黑天鹅”事件可能频发。从国内看:经济形势总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L”形走势可能性较大。从全市看: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均问题依然突出;市本级不大不强和县域经济增长放缓并存;工业终端产品不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困难依然较多,要素制约明显;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本破除;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少数部门和干部观念更新不够、作风不实、担当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工作中“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推诿现象时有出现。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通过全面回顾和分析研判,我们既要看到宣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又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更要看到宣城发展的有利条件、叠加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把握发展机遇。一是有国家和省战略支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中央已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宣城身处一带一路、长三角城市群、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系列国家开放平台之中,有望得到国家更多战略支持。省委、省政府明确“一圈一带三区”的区域发展总体思路和“三个联动发展”的基本要求,继续深化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二是有政策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重点提到: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全省经济工作提出,省里将按照与发达地区等高甚至超高对接的要求,重拳出手,系统梳理出台支撑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这些都为我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有现实基础支托。宣城正处于“四化”加速推进阶段,具有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文旅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优势,文化、旅游、绿色、健康、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又顺应了人们消费升级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增长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