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4年10篇忏悔录心得体会材料合辑
2024-05-15 | 阅读:1279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忏悔录心得体会材料合辑(10篇)

篇1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从《忏悔录》腐败落马的5名干部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腐化堕落,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通过学习《忏悔录》,使我看到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做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关,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以案为镜,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忏悔录》的案例发人深醒,令人深思,其中几名落马的腐败干部都曾经在我市的人防和农业部门工作,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案为鉴,才能警钟长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人莫贪,清贫为官是正道”,古往今来,贪官贪恋美色、钱财、权力,如和坤之流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一心为民、清正为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刘墉等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心里。《忏悔录》的案例详实、全面,个个如宏钟长鸣于耳,不时地警示、提醒着自己。要把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2

《办法》明确,受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领导干部影响期满后,对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因工作需要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提拔任职。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领导干部还可提拔,没听错吧?

 

确实!为了挽救和教育这些犯错误的干部,12月16日,武汉召开受处分和组织处理人员集中教育大会,3名官员走到台前公开自省,剖析错误根源,深入忏悔。

 

“这种通过会议集中回访教育的形式,在武汉市是第一次,全国也很少见”,武汉市纪委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以往点对点、一对一的回访教育方式,这次把受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的在职党员干部,以及他们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集中起来,让他们走到台前,相互交流,希望能起到更好的综合教育效果。”

 

某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发言称,“对于这次受处分,我勇于面对,不回避、不抱怨……我深刻自我批评,真诚袒露心扉,警示大家引以为戒,遵规守纪从抓小抓细抓实做起。”

 

就如这位干部所说,公开忏悔不仅是对他们自身的教育和救赎,更是对其他党员干部的真诚告诫。前段时间热播的中纪委“大片”《永远在路上》,就是通过曝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省部级官员的腐败经历和深刻的忏悔,让党员干部从心灵深处接受一次严肃的党风党纪警示教育。

 

在大家的印象中,过去官员受了处分之后多是“销声匿迹、情况不详”,很少公开露面。这一情况,在党的十后悄然变化。

 

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对被立案审查的党员干部,“对照自己理想信念的动摇和违纪违法的事实,写出忏悔录”,列入2015年的工作任务。中纪委指出,违纪违法者用他的政治生命写成的警世教材,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明断得失的镜子。

 

同年2月25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开设《忏悔与剖析》专栏,每一期都有当事人简历、有犯罪事实、有判决结果、有案例透视,更有当事人发自肺腑的忏悔,内容充实,情节生动,警示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个认真学习的人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安徽省一位基层官员表示,每次看到官员的悔过书,都会不自觉地对照一下,因为很多“悔过书”反映的很多情况都是在工作中容易遇到的,“例子很具体,很容易类比,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事实上,组织学习落马贪官的忏悔录和问题剖析,用反腐“活教材”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已是很多地区加强党风廉洁建设的“常规动作”。

 

据《青海日报》11月19日报道,青海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利用业余时间,在查阅大量资料、精心筛选的基础上,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策划编辑完成了《百名贪官忏悔录》。书中收录了2000年至2015年间100名贪官的忏悔录,每篇忏悔录都按照“忏悔语录、触犯罪名、犯罪事实、判决结果、忏悔背景、忏悔书”顺序编排,将于近期分发到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

 

在江苏,12月2日上午,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全省1.6万余名党员干部集中接受警示教育。各级党员干部观看了省纪委制作的警示教育片《乱纪之祸》,该片深入剖析了徐超、邢道乾、王东良、王德善等违纪违法典型案例。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会上谈到,这些腐败分子曾经身处领导岗位却放松自我要求,从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开始,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深渊,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更给党的形象和事业造成严重危害,深刻警示我们:党员干部“破法”无不是从“破纪”开始,纪律红线一旦突破,腐败堕落就很可能接踵而来。

 

据《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委在近日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集中组织观看了关于辽宁拉票贿选案的警示教育片。这是中组部统一要求各地观看的警示教育片,一共两部,一部叫《警钟》,一部叫《镜鉴》。警示教育片以“辽宁拉票贿选案”、“湖南省衡阳市破坏选举案”和“四川省南充市拉票贿选案”3个案件为例,通过涉事官员的忏悔、案件情景再现等形式深入剖析破坏选举和贿选给党和政府带来的重大危害,宣传中央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要求。

 

官员“忏悔录”的推出更鲜明地呈现出新时期廉政教育的特点:以案说法、以人说法,真正做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忏悔录”对官员权力的行使有警示作用,能够唤起官员对权力的敬畏感,让官员们明白,权力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不要利用权力做恶事、谋私利,要意识到权力的公共性。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赞美认罪归正

 

奥古斯丁(354-430)写了古典基督教名作《忏悔录》,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Ahras)的奥古斯丁是举世公认为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基督教神学大师。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采多姿。如同本仁约翰在《天路历程》中所写的一样,《忏悔录》叙述了奥古斯丁个人的心路历程。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一、赞美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是,在教会文学中这种意思有了延伸和转变,不仅有认罪,更有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启示录中说,赞美是天上最重要的事务。赞美包含了祈求和认罪,但更特别包含了感恩和敬拜。赞美神意即将荣耀和敬拜归给。奥古斯丁对神的赞美,含义很丰富,《忏悔录》中字字都充满了敬拜和赞美。例如:“你的是伟大的,主啊,你受到伟大的赞美;你的力量强大,你的智慧无限。”

 

“人渴望赞美你。人只是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渺小的一分子。人遍体带着他必死的命运,遍体带着他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您拒绝骄傲的人”。可是人,这个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渺小的一分子,仍然渴望赞美你。你鼓动着人们,让他们乐于赞美你。因为你创造我们正是为了您自己,我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在您那里安息,便无法得到安宁。

 

可以说,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从开始到最后,诗篇中每一节里都有对神的赞美与颂赞。奥古斯丁赞美神的全能、良善、慈爱、公义。笔触柔合美妙,犹如饮甘泉一般,使人清新愉悦。为何要赞美?首先,奥古斯丁敬拜神,呼求生命的改变与更新,寻求神的模样与大智慧。在“上帝配得一切”中,汤姆•赖特特别探讨了敬拜上帝的真正意义。他认为“敬拜”意味着上帝配得一切。上帝的伟大与慈爱,做为敬拜的基础与理由,从而展现反映上帝真正是谁,特别是由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所显现的那位上帝,为何会引领到由心灵与诚实两方面的真正敬拜。然后,神喜悦看奥古斯丁因着爱他而发出由衷的感恩和赞美。这是爱的需要,也是爱的交流。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自我反思:“我说我爱我的上帝,我究竟爱的是什么?……我爱我的上帝,我是爱某一种光线、声音、馨香、饮食、拥抱;但这爱是在我内在生起,我的灵魂沐浴其间。”奥古斯丁爱着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最后,这样的赞美的话语贯穿整个诗篇不断显明作者的诗情和画意,更加有力地深化作者的情感与信仰。

故此,奥古斯丁经常发乎心底的赞美主,从中获得生命和真理。如果没有赞美,奥古斯丁的信仰之路必定没有希望而言。

 

二、认罪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始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剖析自身的原罪的肮脏、污秽,强烈地体现了《圣经》的“原罪说”的观念。奥古斯丁的“原罪”论的主要依据是旧约创世记第三章和新约罗马书第五章第12-21节。据《创世纪》第2―3章记载,亚当、夏娃违背了上帝的诫命吃了“禁果”。不听从上帝的话语,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就是“原罪”。“原罪”由始祖亚当传下来。自亚当以后,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可以说,“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神学的根本,因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救世主”,才产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忏悔录》是一部基督教的经典名著,在文中奥古斯丁认为他自己没有遵守上帝的“十诫”①,总是在犯罪。因为根据《圣经》,任何违背神给出的“十戒”①的行为即为罪。所以他万分痛苦,向上帝认罪和呼求能够得救。”例如:第2卷4段,这一段是谈人原罪中的行恶本质“主,你的法律惩罚偷窃,这法律刻在人心中,连罪恶也不能把它磨灭。哪一个窃贼自愿让另一个窃贼偷他的东西?哪一个富人任凭一个迫于贫困的人偷窃?我却选择了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恶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想享受所偷窃的东西,不过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在我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们这批年轻坏蛋习惯在街上游戏,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着走了。我们带走了大批赃物,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虽然我们也尝了几只,但我们之所以如此做,因为这种勾当是被禁止的。”奥古斯丁把人的原罪分析得深刻、透彻。奥古斯丁的真实感受,在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我们有时的作恶,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为着“享受”犯罪。其实,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对偷梨子的忆述,开始了罪恶的序幕。他从“偷”的恶,转到“”的恶。奥古斯丁先是感受到快乐,但在享乐之后从内心发出的却是苦。当奥古斯丁遭受的罪恶感折腾时,他才醒觉过来,想要得到救援、解脱,因而转向理性去解决这问题。刘宗坤认为奥古斯丁把圣经中的“罪”观念解释成“原罪”,对“罪”的解释中隐藏著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他对“自由意志”的强调。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所以,人既可以选择向善,也可以选择向恶。但是,由于“原罪”的影响,人并不能从根本上正确地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因此,在救恩一事上,由神来为我们成就,我们无法为自己达成。故此,奥古斯丁认为如果你要真正悔改信靠神,就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良行为,承认自己的过犯。

 

三、归正

 

奥古斯丁的归正信念是,只有信主,靠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386年米兰花园的经历是奥古斯丁“归正”的经历,在那里奥古斯丁决然将缠扰他半生的恶欲抛弃,全然献上自己给主,以下是从奥古斯丁本人笔下《忏悔录》里摘的记录:

 

“我们的寓所有一座花园。花园和整栋屋子都任凭我们使用,因为招待我们的屋主并不住在那里。暗藏内心的风暴把我带入花园中,那里没有人会来干预我当时与自己在思想上的剧烈斗争。你早已清楚结局将会是什么,而我却还一无所知。但我近乎把自己逼疯之举,却是恢复健康的部分过程;在死亡中的痛苦挣扎,使我通往生命。”

 

“我抓起圣经并翻开,默默读着我最先看到的一段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忌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我不想也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读完这句话的最后几个字,立刻就像有一线曙光,从一片焦虑中在我心头浮现,所有怀疑的阴霾都被一扫而空。”

 

当重生悔改发生之后──“我们便到我母亲那里,向她报告这件事。她听了喜形于色。我们告诉她详细经过,她颂赞不已,感到这是一项胜利,并且歌诵神的大能所成就之一切……你将我母亲的哀伤转为喜乐,远超过她所企求的。这喜乐的尊贵与甜蜜甚至要超乎她对我所期盼的含饴弄孙之乐。”

 

花园里的这一天,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而他的一生,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史。他的人生,就是以这一天为分界的。之前,他是一个放荡的青年,一个狂傲智巧的雄辩学家,一个误入歧途的摩尼教徒。之后,他是一个敬虔的主教,一个谦卑睿智的神学家,一个寻求上帝真理的基督徒。为什么奥古斯丁最终会选择了的归正?首先,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尼卡──对奥古斯丁的信仰立下坚固的基石。他的母亲从过去以来一直和他搏斗、为他祷告、与他辩论,甚至有时候还把他赶出家门,但总想要将他带入这份深深支撑着她的信仰。所以,在奥古斯丁在童年时期已浸于基督教的信仰之中。虽然莫尼卡的信仰未能使奥古斯丁信主,但却是构成他信主的基石。其次,奥古斯丁自身对哲学和宗教的探究是他归正的最重要的原因。奥古斯丁纵曾流连于关系之中,曾受摩尼教的薰陶,又受新柏拉图主义的柏罗丁奴(Plotinus)作品的影响,并浸醉于西塞罗(Cicero)的作品TheHortensius,但在界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故此,奥古斯丁从无尽地痛苦转向归正上帝,靠着神的恩典归入信仰,也开启了神所预备他一生将要从事的服事之路。

 

四、结论

 

笔者认为赞美、认罪、归正是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三条思想主线。它们交织出现,从始至终,构成忏悔录的基本思想。赞美是神的真理喂养人们的心。认罪是向神承认错误。归正是完全依靠神。原罪忏悔是赞美产生的结果,然后神吸引浪子归正,因着奥古斯丁对这点快速的顿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诠释自己的过往。因此说,赞美是认罪、归正的前提,认罪是归正的基础。归正是认罪的完美结局。《忏悔录》把三者的关系清楚的展现出来,完美地表现了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注:

 

①十诫:1.我是主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本诫禁止人雕刻偶像,事奉假神。)。2.你不可妄称主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主上帝的名,士必不以他为无罪(本诫禁止人妄称上帝之名,禁止人任意用的名发誓、咒骂、行坐、说谎、哄骗、嬉笑及怨恨上帝。)。3.你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本诫劝人在安息日“即礼拜天”应停止劳动,放下工作,趁此时机在礼拜堂中敬拜上帝,聆听圣道,修养灵性,并使身体得到休息。)。4.你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主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本诫劝为儿女者,当父母在世时,应当尊敬、亲爱、孝顺、服事。他们去世后,亦当纪念不忘。)。5.你不可杀人(本诚警戒人切勿杀人,甚至连伤害人的身体与一切害人的念头,也都要禁止。6.你不可奸淫(本诫禁止人与别人通奸,凡夫妇彼此不守婚姻道德,以及人如有不洁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犯了此诫.)。7.你不可偷盗(本诫禁止人向他人明抢、暗偷、赖债、或以假乱真,或用诈术与手段骗人财物。)。8.你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本诫劝人勿在法庭或他人前,妄论是非,胡乱提供假证。)。9.你不可贪恋人的房屋(本诫禁止人用非法手段侵占,谋夺他人的房屋与产业。)。10.你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牲畜、和他一切所有的(本诫禁止人用各种诱惑、拐骗、强索…等方法,夺取人的妻子,以及他的仆婢、牲畜与别的所有物。)。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

 

[2]刘宗坤:《圣经中的“罪”观念与人的生存的理解》,《维真学刊》,2005。

 

[3]钟振华:《米兰花园的秘密:奥古斯丁信主的再思》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4

黄秀辉就集体性忏悔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剖析,但在缺乏基督教背景和忏悔传统的中国,还有必要就阻碍这种忏悔(包括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出现的集体性狂热的反思)的原因及推进的可行性路径做进一步探讨。

 

我以为,必须反思和清理当下精神生态中对“道德完人”的幻想,以及充满悖论的道德标准。近年,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吴中杰(其夫人也是上海写作组早期成员)、剧作家沙叶新及武汉学者古远清等,言之凿凿地证实余秋雨是“”中上海写作组的成员――当年写作组的党支部书记徐景贤和另两个负责人陈冀德、姚汉荣以及骨干胡锡涛等都认为,余秋雨“旧意识太重,一旦成名,就要将自己装扮成一贯正确的样子”。(2011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对于名人们的拒绝忏悔,需要检讨的也包括知情者和一般公众、媒体,因为他们的名声乃至撒谎到底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和公众给惯的――这和对学历造假的唐骏、剽窃他人作品的郭敬明放弃道义谴责的实质是一样的。

 

鉴于有过“”经历的知识分子、公众人物的超越性人文情怀与现实影响力,他们应率先反思、忏悔。巴金先生建立“博物馆”的遗愿虽未最终实现,但他晚年通过《随想录》主张对“”进行道德忏悔,并从全人类角度看待它(党史前辈廖盖隆曾将其与作家邵燕祥建立“学”的建议并举)。

 

导演陈凯歌公开承认“他(巴金)对我有很大影响”,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就的《少年凯歌》,就“”中对父亲的批斗做了真诚忏悔。诗人北岛在新作《城门开》中,也坦承当年担任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父亲,定期拜访挂名的宣传部长冰心,并将其谈话向组织汇报。北岛的反省并未丑化其父子形象,倒是赢得知识界一部分喝彩。

 

我认为,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和接纳真诚忏悔的社会氛围,公立文化机构在强化公众历史观念和记忆的过程中应更有作为。

 

北京红卫兵造反派五大领袖之一的蒯大富,“”后获刑十七年,也曾承认“如果当时我主张不打,那场武斗(1968年4月23日的清华大学‘百日武斗’)肯定打不起来”、“看着他们(十几个同学)死掉,是非常心痛的”,也向伤害过的老师致歉(2010年1月9日《南风窗》)蒯大富的反省不能说没有真诚的成分,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受害者,如果不能因此得到公众的逐步谅解和重新信任,其他红卫兵恐怕只能被迫带着永久的悔恨离开这个世界。

 

此外,要尽可能保存“”记忆,向公众提供历史教育。沙坪红卫兵墓园在2009年12月15日被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全国惟一的红卫兵墓园得以保存,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历史反思与忏悔需要仪式、策略和智慧。民间团体和专业心理干预机构、人士,可以为集体性忏悔可能带来的暂时性伦理失序、心理动荡,甚至崩溃提供必要的心理救援。毕竟,直面当年大面积的互相出卖、伤害,需要足够的勇气与智慧。

 

也许,多方尝试和推进集体性忏悔,若干年后,国人才可以坦然向儿孙们解释何谓“”;才不至于一次又一次地援引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一跪。

 

【原载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5

姓名:陈耕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