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大兴调查研究是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怎样认识这个传家宝、如何掌握这个基本功,是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我们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要论摘编
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断。
1.我们的口号是:
一,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一九三一年四月二日)
2.“瞎子摸鱼”,闭起眼睛瞎说一顿,这种作风,是应该废弃的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或者说,“研究时事问题须先详细占有材料”,这是科学方法论的起码一点,并不是什么“狭隘经验论”。
——毛泽东《研究沦陷区》(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
3.许多人未经调查研究、未经分析,个把星期,就发一道命令、决议,经常有指示,指示信长得连篇累牍,夸夸其谈,结果都是一纸空文。
——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一九四一年十月十三日)
4.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5.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
——毛泽东《〈兴国调查〉前言》(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6.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7.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8.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上述各方面做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9.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10.我提倡做调查研究,但我到陕北后开始在这方面就没有调查研究,现在我们有了调查研究。同时希望在南方、在北方、在东方、在西方工作的地方同志多提出意见。我们要把窗户打开,让空气通,听听消息,听听舆论,有缺点有错误的改正一下。这一条搞不好就不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11.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可是进城以后,不认真做了。一九六一年我们又重新提倡,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领导干部中间,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中间,有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至今还没有形成风气。有一些省委书记,到现在还没有下去蹲过点。如果省委书记不去,怎么能叫地委书记、县委书记下去蹲点呢。这个现象不好,必须改变过来。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12.现在***中央这样规定,领导干部每年有四个月要离开北京外出,下去调查。……我这个脑筋不产生任何东西,没有原料。蹲在北京使人闷得慌,官气太厉害,一跑出去就觉得有点东西。原料都是从工人、农民中间来的,我们可以加工,我们是个制造工厂。
——毛泽东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八日)
13.对客观事物缺乏科学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精神,而有自以是的精神,这些便都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素。
——毛泽东《中宣部宣传要点》(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14.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
——毛泽东《寻乌调查》(一九三〇年五月)
15.要把中国考察一番,单单采取新闻记者的方法是不行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带有“过路人”的特点。俗话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我希望你们都能下马看花。
——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16.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
17.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方法是调查一两个或几个村,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弄清农村阶级力量、经济情况、生活条件等问题。像党的总书记这样主要的领导人员,要亲自动手,了解一两个农村,争取一些时间去做,这是划得来的。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总书记调查一两个农村,心中有数了,就可以帮助同志们去了解农村,弄清农村的具体情况。……党的领导机关,包括全国性的、省的和县的负责同志,也要亲自调查一两个农村,解剖一两个“麻雀”,这就叫做“解剖学”。
——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18.要钻进去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就是矛盾。过去我们打仗,都调查情况,每次打胜仗都是条件成熟。现在搞建设,向自然作战,也要调查研究。
——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九年二月二日)
二、毛泽东如何引导全党搞好调查研究
毛泽东本人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极其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亲自做过或组织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仅仅从下面几次集中调查中,便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如何做调查研究的。
战争年代,作了大量的调查并亲自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把调查作为“决定政策的基础”。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对在严酷革命战争环境下所做过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形成的调查报告,毛泽东有着极为深刻的记忆。但由于条件和环境恶劣,一些调查报告损失了,毛泽东痛心地说:“失掉别的任何东西,我不着急,失掉这些调查(特别是衡山、永新两个),使我时常念及,永久也不会忘记”。除了已经痛失的“永久也不会忘记”的调查报告以外,毛泽东还留下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调查报告。从这些调查活动和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凡作调查,目的都非常明确,针对性也很强。调查期间都是亲自做记录,结束后又亲手撰写调查报告。
毛泽东早期留下的大量详尽的调查笔录和他自己整理的调查报告,是我们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调查报告,长的达几万字,短的不足2000字。他写的《寻乌调查》,就有8万多字。也就是在作寻乌调查期间,毛泽东于1930年5月从理论上总结了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在它的先头”等论断。他还特别强调了“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等马克思主义观点,指明了只有调查研究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道理,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途径。这一时期,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毛泽东思想也开始有了雏形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也开辟出正确途径。
到了延安时期,正是伴随着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步伐,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为了引导全党搞好调查研究,毛泽东花了几年工夫,尽其所有收集了自己以往有关农村调查的一些报告,编印了《农村调查》一书,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到1941年春天这本书即将付印的时候,他在序言中特别强调:“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是幼稚可笑的”。并告诫党内,如果我们的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这年8月1日,***中央专门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提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不久,毛泽东又进一步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发人深省地对党的高级干部们说:“不调查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国亡党亡头”。
在整个革命战争期间,由于毛泽东大力推动全党搞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使党的整个作风得到了根本好转,我们党也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重任。
20世纪50年代开展“十大关系”调查,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调研材料不要“枯燥无味、千篇一律”,要“有骨有肉,生动活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和更为复杂的世界,党内大多数同志情况不熟悉、能力不足和水平不够的危机加大。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月,针对当时的绥远省有关干部在开展工作和搞生产建设过程中出现不了解情况、不懂业务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毛泽东说:“我们有许多同志,对新情况、新事物不作调查研究,自己又不懂得,不懂货就不识货,这怎么能办好事情呢?”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干部要“注意研究情况”“懂得新的工作方法”。并进一步提醒党内干部说:现在共产党成了全国性的大党,我们有责任搞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否则会引起不满,会被人骂,甚至会被推翻。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干部了解新情况、懂得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这是毛泽东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到了1956年,为了摸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并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特点
毛泽东的调查具有躬身入局和尊人民为师的显著特征,且对调查的结果研究,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三者统一体现于调查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躬身入局
毛泽东认为“一到下面去跟群众接触,就能感到有生命”,并“躬身入局”,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学习,拜群众为师。
调研前充分做准备。毛泽东一生开展的多次调研活动,在调研前都一般会做准备,经过“打腹稿”,事先思考调研方案,有些调研他还拟定调查提纲,列出大纲和细目,做足各项准备。例如在韶山银田寺座谈中,他提出的调研问题就有:区乡农会的组织发展如何?农会干部的成分怎样?办审公道不公道?农会办了些什么好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他最终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
高质量召开座谈会。毛泽东非常重视通过大范围地开高质量的座谈会以听到真话。他每次召开调查会,规模、人数都会视情况而定,座谈会对象尽可能具有广泛性、代表性。例如在1927年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的调研中,毛泽东调查的对象就比较广泛,包括各县的党、政、工、农、团,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和一般人员,参与人数较多。在韶山银田寺调研中,毛泽东善于启发在场每一个人的话匣子,让大家敞开心扉发言。当时现场有30多人,大家一起讨论,甚至还相互争论,在大家的争论中,毛泽东通过去粗取精听真话,自己对实情的辨别也就越来越清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是践行读书与调研相结合的典范,始终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湖南党史陈列馆资料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开展的调查研究不下60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到各地调研不下57次、约2851天,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他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调研。毛泽东正是始终根植于调查研究,才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二)尊人民为师
在革命斗争年代,尽管调查环境复杂艰苦,毛泽东都积极开展调查,哪怕是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也能沉心调研,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确保调研收到明显成效。
甘当小学生。毛泽东认为“甘当小学生”的调查,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保障。他以满腔的热忱,以“小学生”的姿态,尊人民为师,不懂就问,不清楚就问,不了解就问。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调查,大多做到了“空杯心态”,非常务实、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体现了崇高风范和优良作风。
始终依靠群众。毛泽东在长期的社会调查工作中始终依靠群众,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他认为,在调研中要做到与人民群众惺惺相惜,“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毛泽东乐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体现了人民情怀,因此调研对象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认可和尊重。
与调查对象交心。毛泽东开展调查,善于通过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和典型访谈的方式,与对象以心交心,了解真正的实情。例如,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在韶山200多天,大半的时间都在进行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一家一家走访,一个人一个人长谈,并尽可能扩大覆盖面。社会上对组织开展的农民运动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表扬和批评,他都认真倾听、虚心接受。对于农民运动中的“农民问题”,解决得好的和坏的情况都去了解,以全面掌握基本情况。1926年12月,时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找来老家的壮年佃农张连初,诚心与他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家里的基本情况,包括粮食、猪油、茶叶等支出情况,以及粮食收成、喂猪、工食等在内的收入情况都进行详细记录。他通过“以心交心”“解剖麻雀”的方式,搞好典型访谈,了解真正实情,为下一步决策和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三)实事求是
毛泽东长期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认为调查和研究一定要“一是一,二是二”,务实地开展调查和研究。
养成长期开展调研的习惯。毛泽东指出,“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制定的许多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长期以实事求是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他认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毛泽东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将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经常使用、熟练使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很多新问题涌现,为了探究问题之因,扭转困难之势,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从身边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以上率下,号召大家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始终依靠“问策于民”的调查研究来推动问题破解。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毛泽东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在找到事物症结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1927年1月在湘乡考察农运时,农会委员长陪一个农民找到毛泽东,农民有一头牛脚跌断了,再不能耕田,农民想把废牛杀了换条小牛,但县里规定禁止杀牛,且未明确废牛能否宰杀,所以这位农会干部不好做主,特请毛泽东出主意。毛泽东充分了解情况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县里这个规定很好,是对的;但农民遵守规章,来请示农会,我看这条废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又不损害农民利益,就按农民的想法做要得。”
调查后认真思考总结。毛泽东注重理论总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思考中不断提高真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毛泽东长期深入群众调研一线,听真话、察真情,善于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研究材料,透过复杂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他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典型代表。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考问题、作决策,都把调查研究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提出了很多适合中国实际的好思路、好方法、好举措。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既扎实做到了身到和心到的知行合一,也为自己不断涵育了实事求是的优秀品格。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常态化和制度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调查研究也永无止境。毛泽东同志说过,“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深刻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千头万绪,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面临着新的考验。这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不断重新学习,善于不断开展新的调查研究。
要做到调查研究常态化,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章党规党纪对调查研究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条件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党的各级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凝聚智慧和力量,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央八项规定更是在第一条就对改进调查研究提出了要求。开展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党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任务,是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政治责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