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思想伟力中汲取前行力量! 1
2.躬耕力行当先锋踵事增华谱新篇 5
3.青春扎根乡村奋斗自成芳华 8
4.常思深悟以学笃行 11
5.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而砥砺前行 13
6.学习心得:科学回答新时代“三农”之问 16
7.新征程新担当,奋力书写“三农”发展新篇章 23
八月的辽沈,别样的金秋,“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这响彻大地的逐梦号角,正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最有力的集结,之于这队伍里的每一人,《论“三农”工作》,这源自总书记深厚的实践基础、深邃的理论思考、深远的战略考量的总纲领、总依据、总遵循,就是那把引领我们托起“幸福梦”的思想宝库金钥匙!
这梦想有一道丹红,是“党派我来的”赤诚!进入“十四五”,“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全面转向乡村振兴,2020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年,我去过很多村,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辽中区于家台村书记佟亮,5年前刚上任时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环境脏乱差,党群关系紧张…为凝聚民心,他在村民的院子里、炕头上,开了300多场恳谈会。“从前每年清理垃圾都要七八万元,其实就是大家没把村集体的日子当成自家的日子过”。为节省村集体开销,他领着党员干部义务除草、清运垃圾。村集体的养鱼池和河滩地由于管理不当常年被低价流转,他力排众议开展“三资”清理,清理出近千亩被占河滩地,竞价发包村集体520亩鱼塘,累计创收400余万元。为了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带着村民种植设施西红柿,创立于台印象公司,开展农产品销售、电商等,年均收益50余万元。未来,佟书记还会像四川战旗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八任书记、山西振兴村扎根乡土40载的牛书记一样,将这抹赤诚化作久久为功的恒力,铸就老百姓的“幸福梦”。
这梦想有一抹青绿,是“党派我来的”智慧!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沈北新区财落街道营盘村,村里5户农民养了100多头黄牛,每年的牛粪足有60多吨,都堆放在各家院门口,既污染环境又不利于邻里和睦,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研究,拿出3.5亩的集体土地,以村内蚯蚓养殖户入股的形式建立蚯蚓养殖基地,通过“畜牧养殖—粪便—蚯蚓—有机肥—农业种植”循环农业模式,“串”起生态农业产业链。“刚开始怕销路不好,卖不上价。现在看,蚯蚓市场供不应求。来年,我们准备再扩出10亩地,将蚯蚓作为特色产业推广”。未来,营盘村还会像河南毛庄村、浙江大竹园村一样,将这份智慧化作美丽蝶变的动能,成就老百姓的“幸福梦”。
这梦想有一笔橙黄,是“党派我来的”温暖!“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关乎百姓福祉。总书记多次赴地方,“一老一幼”的民生话题,都是考察的重点关切。于洪区边台村用“党建聚邻”,建设农村幸福院,以村党支部为中心,下设前边台、后边台2个网格党支部,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以村路划分成22个幸福院,由党员、积极分子、村民代表和志愿者担任院长,院长走访慰问高龄老人,与老人面对面地聊家常、问冷暖、知需求、解难题,做实“有事您敲门”。韩大爷夫妇是村里的低保户,原本能干点家务活的老伴重感冒病倒了,儿女不在身边,院长“敲门”得知后,立即召集“幸福院”人员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到镇上买药,“敲门行动”敲开了老人的家门,打开老人的“心门”。同时边台村还开展“邻里·搭把手”活动,“你的园子我帮你种”、“邻居有病我带你看”等,让“两邻”工作从村党支部唱独角戏变成共建共治共享、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未来,边台村还将像山东单县、吉林郭家村一样,将这丝温暖化作民生保障的举措,造就老百姓的“幸福梦”。
这梦想有一屡金灿,是“党派我来的”力量!总书记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康平县官宝村具有70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2018年以来,创新“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向上争取各级项目扶持资金445万元,盘活学校闲置资产,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官宝农业服务中心,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水稻加工流水线和全自动包装流水线,配备大米晾晒场、仓储车间和成品车间,精心选育沈阳农业大学优质水稻品种“沈稻11”,打造4200亩“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日加工生产能力可达4万斤,年净利润可达50万元。带领全村410户签约水稻种植户实现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并为村内6名脱贫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服务中心收益的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20%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及临时救助、生产设备日常维修维护,60%对村内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实施差异化分配,防止规模性返贫。未来,官宝村还将像山东田家村、陕西袁家村一样,将这股力量化作共同富裕的基石,炼就老百姓的“幸福梦”。
未来路上,“把农民扶一把”的情感依旧在心、“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依旧在肩、“党派我来的”的使命依旧召唤,“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战略考量、“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底线要求、“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明确指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的工作导向…积小胜为大成,我们必将为每一篇章添上浓墨重彩的逐梦注脚!
有人曾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疫情挡住了我们远行的脚步,却挡不住我们看世界的视线。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徐徐翻开《论“三农”工作》,沿着总书记的思想驰骋于乡村振兴之路,61篇重要文稿,篇篇精彩、句句含金、字字入心,尤其是对书中“增加农民收入”章节深有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民增收的论述来自于他长期基层工作的实践总结,来自于他对现实中农民增收难点、重点、关键点的深刻体察,体现了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农村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为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顾十年“三农”工作生涯,身边的每一位“三农人”都在为促农增收呕心沥血,身在其中,感到很幸运、很自豪,同时也感到任务很艰巨。
幸运的是,初出校园进农村。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大学毕业后,我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新民市张家屯镇后大河泡村工作。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但思想却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使我从一个初出校门迷茫的小白,成为一个工作方向明确的农业工作者。从工作伊始,促农增收就在我的思想深处打下烙印。记得当时,村民守着河泡子,过着苦日子,村两委班子开会反复强调的一个工作思路就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村两委班子在劣势中寻求发展机遇,大面积发展特色养鱼,从开展入户动员、进行土地流转到协调解决资金难题、实现产销对接,逐步把昔日“低洼地”变成今日“聚宝盆”。如今村里又抓住临近国道的地理优势,依托地下温泉水资源,引进欧亚菲等4家规模企业,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真正实现了村民的小康梦。
自豪的是,助农增收路上有我。如果说“三农”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靶心,那么农民增收就是靶心中的靶心。从农村插队到主政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始终充满深厚感情,他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就是“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我们的工作也是紧紧围绕总书记的理念扎实开展,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年制定出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和惠农政策,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去年,我处牵头起草了促农增收工作方案,在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农业品牌、农村改革、三产融合、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提出了19条工作举措,通过农业战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662元,增长10.5%,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艰巨的是,未来之路充满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增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农民富裕,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当前,受疫情、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市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各级领导对此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市领导提出了工作要求,局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分管领导带领我处全体人员开展了专题调研。我们深入到8个相关区、县(市),走访百余户,在“唠家常”中听民意,在“铁脚板”中察民情,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求农民增收新路径。目前,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农民增收的外部形势更加复杂。虽然有制约、有难点,但也有新动力,新型城镇化、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将为农民增收带来历史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收入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相信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嘱托。我们坚信,有广大“三农”工作者的躬耕力行,我们定能克服一切困难,以踔厉奋发、踵事增华的新姿态,谱写农民增收新篇章。
打土豪、分田地,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重整山河、发展生产,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历史性跨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人口最多,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彪炳史册。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三农”工作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使“三农”青年从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观点上更深刻领会“三农”工作的历史必然,唯有把自己深深地扎根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方能不负恰逢新时代的芳华。
守一生一世之念,厚植“向阳而生”“三农”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始终把农民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强调“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到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从“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到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从鲜有人知的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到“当代神农”袁隆平,一批又一批的“三农”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践行着“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作为一名“三农”青年,要厚植“向阳而生”的“三农”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奋斗、事业熔铸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共同目标中去。
重一针一线之事,站稳“根深蒂固”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改革,部署推动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当前,于洪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正处于中流击水之时,从宅基地边界模糊不清到“实景三维模型”建立,从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到挂网流转盈利,从农村集体资产“沉睡”到村民共享宅改红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正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成心事,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导向,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作为一名“三农”青年,要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求教、主动向人民问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站稳“根深蒂固”人民立场,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活力。
积一点一滴之功,锤炼“无惧风雨”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使中国人民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这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顽强拼搏创造的伟大奇迹!今年,疫情笼罩沈城,于洪“菜园子”的农产品仍能产得出、供得上,靠的是每一天市对民需求和农业产出的详细统计,靠的是每一天从与菜农沟通到深夜配送,靠的是对线上商城的未雨绸缪和高效运行。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三农”青年都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再创佳绩。
于一言一行之间,练就“绿满大地”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紧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七件大事,在实干中增加才干,在一线办实事、办好事中检验本领。在于洪的创新实践中,从“一村一井”的供水模式到用IC卡付水费的“三网”工程;从两三年前黑臭水体污染到如今的“三美”建设;从过去的农村如厕难到消纳式改厕新模式,乡村振兴提档加速的新时代,知识“保质期”越来越短,要立足、想出众、能胜出,就必须练就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居安思危的忧患,努力成为所在农业部门的行家里手,努力成为“三农”领域的“金招牌”“活字典”“一门清”。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稻田,诗不在远方而近在咫尺”。把青春的理想、激情、奋斗播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学习树叶的无私奉献精神、涵养“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洁品格、深谙“一叶不是春,独树不成林”的道理,让青春的颜色洒满广袤的基层大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在《论“三农”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用四个“在”精准地总结出粮食生产工作的关键点。近期,在开展“书香农研·悦享阅读”活动中,我认真研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三农”工作》一书,该书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这对于深刻理解和解決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下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三农”对于我,情浓缘深。与“农”的不解之缘,应该从我儿时跟着爷爷和父亲到吉林省农科院试验田查田开始,就默默扎根于心。2003年-2013年,我从农学学士钻研到农学博士,掌握了扎实的农学基础知识,获得了服务农业工作的力量。毕业后,我选择工作于沈阳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在开展农业技术科学试验研究的同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通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组织田间培训与现场指导、服务第一书记等活动,用智慧与汗水服务“三农”。近年来,坚持科技创新谋出路,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目标,把“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2019年-2022年,围绕优质水稻新品种及关键技术集成、大豆新品种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开展良种配良法的试验示范,引进沈农9816、北粳1705、辽粳419、沈稻529、辽豆36、辽豆59、铁豆53等优质水稻、大豆新品种36个,配套集成应用了水稻工厂化基质育苗、水田增硅抗倒、生物炭基肥技术、机械化精量播种、设施农业土壤改良、设施农业补光增温、病虫害减药控害等技术,累计示范推广7.44万亩。
推动“三农”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通过学习《论“三农”工作》一书,我深刻领会到技术人员过往工作思维的局限性,习惯地重视解决“点”上问题,忽略宏观“面”上问题,试图通过拼凑细枝末节来还原整体影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强化自身对“三农”工作的理论学习,逐渐培养宏观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对“三农”工作整体结构、细节脉络的认知,做到常思深悟、融会贯通、以学笃行,努力使自己成为理论扎实、业务精通的多面手,不怕苦、不怕累,在冗沉复杂的一线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不断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每个农业工作者应始终以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做到常学、常思、常研,用强大的精神武装自己,不断激发动力源泉,为筑牢稳产保供的粮食根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我坚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将坚持脚踏实地、踔厉奋发、创新争先,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在开展“书香农研·悦享阅读”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论“三农”工作》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稿61篇,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作为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中的一员,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论述格外关注:“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突破,研发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农业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事实证明,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2022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2947.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实现了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取得这样的佳绩,当然离不开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支撑、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有幸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之中,倍感骄傲和自豪。
心有所信,方能致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我自93年参加工作以来,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多有变换,但一直没离开农业战线。《论“三农”工作》是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思想的“集大成”,书中许多内容我既有切身体会,也受到很好的启发,它似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如何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把握其理论体系、价值理念和科学方法,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努力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而砥砺前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要提高认识,根植“三农”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我要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用,以总书记的要求指导作为行为导向。《论“三农”工作》一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怀,处处反映出总书记发自内心对“三农”的关心厚爱。我要用心用情感悟《论“三农”工作》中蕴含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三农”立场、卓越“三农”智慧、强烈“三农”担当,根植“三农”情怀于心,确保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二要加强学习,提升本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论“三农”工作》是在教方法、补短板,增加“三农”工作知识储备,提升理解政策、找准服务方向的能力。在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勤于调研,挽起裤脚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情、通达农意、实现农愿,用科技力量解决农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沾泥土、带露珠”中成为服务三农的行家里手。
三要奋力拼搏,勇于担当作为。有担当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立身之骨。身为新时代三农人,要有一种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韧劲和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闯劲,做一枚“三农”事业的螺丝钉,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聚焦重点落细科技创新任务,瞄准未来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科技服务,在推进沈阳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回答新时代“三农”之问,其中61篇文稿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收录汇编为《论“三农”工作》一书,2022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三农”领域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笔者作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从事“三农”工作者,通过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力争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好地为党工作。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一是宏伟的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三农”短板,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迈向全面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是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划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是深远的政治考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国情和新时代的要求出发,这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充分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的政治智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展开事业发展大布局的历史眼光。
三是深厚的为民情怀。“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当过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始终把农民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大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小至柴米油盐、一衣一食,都摆在案头、记在心中、抓在手上,让农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为我们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了光辉榜样。
四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三农”工作始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精华,继承和发扬党的农村工作优良传统、重大原则、基本经验;又创新发展,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原理规律,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和长久制度活力。处处体现了严密的辩证思维,通篇彰显了鲜明的系统观念,不仅部署“过河”的任务,还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我们准确分析形势、科学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
二、深入反复持续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党员干部理应在深入学、反复学、持续学上下足功夫,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坚定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到工作中、检验在成效上。
一是提高站位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便于更好地领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深刻领会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二是肩负使命学。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对国情农情的认识,深化对“三农”工作规律的把握,增强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提升工作的系统性,找到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主动学、深入学、持续学,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一体领悟、一体把握、一体落实,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是充满感情学。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三农情结,始终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谋划政策、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更加自觉地把人民立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把农民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实实在在扶农民群众一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之以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定不移维护农民各项权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四是带着责任学。作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从事“三农”的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上要走在前、带好头、作表率。深刻把握“三农”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履行的具体职责任务,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走好第一方阵,以总书记要求的“把农民扶一把”的情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加紧推进“三农”重点工作,以理论学习的新成效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三、不断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江苏样本”
江苏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作为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展现新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全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多江苏贡献。
一是不断做实“重”字文章。牢牢把握“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地位,把“重中之重”作为江苏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以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三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深入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条例和乡村振兴促进法,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督查检查,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不断做实“先”字文章。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四个优先”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有条件也有理由做强“四个优先”。只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才能保证“三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掉队,并进而发挥支撑作用。坚决克服、扭转一些地方对“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用好“第一资源”,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农业科技人才是一支重要力量,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实际行动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建强基层组织,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三是不断做实“进”字文章。牢牢把握“全面推进”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统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集中资源扶持向政府引导推动、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和内生动力的“进”,推动新时代鱼米之乡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坚持“四化同步”,江苏“三农”发展基础较好,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强化“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
四是不断做实“新”字文章。牢牢把握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广大农民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江苏持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从有条件的苏南试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持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衔接配套。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把促进农村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发力重点,不断拓展需求空间,释放市场潜力。持续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真正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红利。
“博览群书贯九经,凤凰池上显峥嵘。”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通过本次“喜迎二十大·书香伴征程”阅读季活动,我阅读了《论“三农”工作》这部专题文集。它收录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奋斗历程,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深刻思考,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大要求。本书开篇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为题,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党、国家和民族。
这部专题文集提到2022年“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通过阅读《论“三农”工作》这部专题文集,全面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收获了以下心得体会。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天下之本,勿莫大焉。”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从“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到“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再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数千年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铸就了我们“重农”的基因和底蕴。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并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以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踏上新征程,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始终把“四个优先”要求抓在手中、落到实处。要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既要注重“激发活力”,更要注重“补齐短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大力培养造就“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知农时,当好农业发展的“守护者”,察农情,当好服务农民的“知心人”,懂农事,当好农村工作的“百事通”。
党管农村是全面领导,是首要原则。回望百年奋斗征程中国亿万农民的命运实现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多点散发的新冠疫情、罕见异常的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事实证明,党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因此,踏上新征程,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雁飞千里靠头雁。层层落实五级书记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选优配强基层三农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有序推进。
科技支撑是发展关键,是重要引擎。“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而科技的支撑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设施工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着力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以上工作的推进中,充分利用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强有力的信息科技,激发“数商兴农”的强大动力。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新阶段赋予新使命,新任务提出新要求。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我们要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