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干部要到基层一线去锻炼。有人认为基层一线条件艰苦,而且机会少;也有人认为,基层一线是年轻干部奋斗的春天。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同第二种说法,青年干部应该积极到基层一线去锻炼。深入到群众内部,增强自身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不应怕吃苦,也不应以功利之心去看待下基层。基层一线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许多年轻干部因无法适应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而不愿下基层,这种逃避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认识到基层的优势和重要性,它可以激发青年干部的工作热情,锻造青年干部的优良品质,展现青年干部敢为善为的精神风貌。也可以让干部直接接触群众,深入了解民情,这对巩固和加强干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青年干部应该主动地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转变,提高思想觉悟,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努力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躲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基层一线正式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面对机会少这类说法,我们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名利价值观,对到基层一线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基层一线是我们青年干部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青年干部应看淡得失,通过基层工作提高效率提升能力,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青年干部到基层也应注意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调研相结合,根据基层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通过基层实践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服务基层发展的能力。也要搞好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关系,和群众相处时,要保持质朴和尊重的态度;和群众沟通交流时,要真情实意,不能推诿敷衍;要真正做到了解群众的困难,从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帮助他们。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年轻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承受基层的磨炼,才能在服务于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告诫年轻干部要汲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做人民的小学生和群众的勤务员。
在新的历史时期,年轻干部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广博,但即使如此,年轻干部仍要坚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只有向实践学习,才能获取“活知识”,学到“真功夫”,掌握“硬本领”,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拜人民为师,才能坚定人民群众立场,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了解群众的所盼所求,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年轻干部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要放下“架子”,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不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而要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敬畏人民群众、服从人民群众。要扑下“身子”,主动走近百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下基层、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把向群众学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千家万户。要放下“面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仅把群众当“先生”,而且把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不耻下问,虚心向群众讨教,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时刻检查自己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着力使各项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
拜人民为师,根本目的还在于为人民服务。年轻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把群众当亲人来待,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真正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工作中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愿望、情绪和呼声,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好基层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广大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多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为群众服务,这是年轻干部的成长之梯,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只有读好“无字书”、 进好“百家门”、 行好“万里路”,才能让年轻干部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在实践磨练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当前重点工作在经济建设上,也有人认为重点工作应该在改变村容村貌精神文明建设上,你怎么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我们农村工作的方向。正所谓农村强中国强,农村富中国富。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很多农民都到城市打工,农民收入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导致我国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引发一系列的农村问题:1、农民慌加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3、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城乡差距大。4、引发很多农村环境问题。因此振兴乡村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破除城镇化带来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我们的根基,还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重要是可以在农村附近就业,以达到家人团聚增加农民生活幸福感的目的。
然而,在建设农村过程中阻力因素不断,农村产业少,偏远地区落后,资源有限,因此对农村投入生产资本,挖掘当地产业,带动经济链的建设,这样农村才能有资本振兴。另一方面,农村现在的村容状况也不容忽视,赌博,挥霍,无所事事,迷信,目光短浅这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打响。所以,在振兴乡村这条路上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两者要共同发展,齐头并进。乡村振兴关乎民生,是我国的发展大计,所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共同为农村事业贡献力量。
首先,农村美不美,强不强直接影响我们新时代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牢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稳扎稳打的打好这场战役,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结合平衡发展,在这过程中把科学带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保障。
其次,要想发展农村就要改变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盘活当地的经济,增加效益,增加收入,因此要政策和物质鼓励更多的人才积极下乡,支援落后的农村,形成人才队伍为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完善农村的公共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的幸福感。
最后,建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相互平衡,科学规划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的流动和走向,做好相应的布局整治规划。同时还要鼓励创造条件,让农民返乡,延伸农村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的建设。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