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我们要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实现“五大振兴”互促互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夯实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补齐以效益农业、品质农业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做足农村“山、林、水”三篇文章,以林业生态产业、水资源开发为抓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出的优质农产品,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厚植奋进沃土,构筑聚才高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一方面,继续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乡村振兴事业平台,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向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借智”。择优聘请乡贤担任名誉村主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顾问等职务,让乡贤变身乡村振兴“领头雁”。与此同时,培育好农村年轻党员、村两委成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后备型”人才,让乡村振兴事业后继有人。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要坚持文化引领,注重乡土文脉与现代文化融合,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把乡愁和文韵留住,按照“文化旅游+农产品”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深挖乡村历史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全面挖掘、梳理乡村风俗、家规家训等人文资源,以及革命旧址、苏区文物等红色资源,把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做足生态文章,打造美丽经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产业兴旺、打造宜居环境的前提。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旅游是生态振兴的重要动力,要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讲好乡村人文故事,打造“美丽经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一盘棋”,着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激活生态价值,搭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平台”,通过资本赋能和金融服务,将原本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资产包,打造成优质高效的资源资产包,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变现。
强化组织保障,突出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抓实基层党建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拓宽“党建+”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落实领导干部包村、带头住村以及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建立村情党情民情台账和问题任务清单,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