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有组织犯罪法》应知应会测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 3 分, 共 45 分)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 于 2021 年 12 月 24
日 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三十二次 次
会议通过。 并于 2022 年 5 月 1 日 起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 共有九章七十七条。
包括总则、 预防和治理 、 案件办理 、 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
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 、 国际合作、 保障措施、 法
律责任、 附则。
3. 为预防和惩治有组织犯罪, 加强和规范反有组织犯罪工
作, 维护 国家安全 、 社会秩序 、 经济秩序 , 保护公民和组
织的合法权益, 根据宪法,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
法》 。
4. 任何 单位和个人 都有协助、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有组织
犯罪工作的义务。 国家依法对协助、 配合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 保护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 所称有组织犯罪,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的 组织 、 领
导 、 参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 恶势
力组织实施的犯罪。
6. 发展未成年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 境外的黑社会组织,
教唆、 诱骗未成年人实施有组织犯罪, 或者实施有组织犯罪侵害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 依法 从重追究刑事责任 。
二、 选择题(每空 3 分, 共 15 分)
1. , 应当根据分工,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依法做好
反有组织犯罪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动员、 依靠村民委员会、 居民
委员会、 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 共同开展反有组织犯罪工作。
(D)
A. 公安机关
B. 政法机关
C. 监察机关、 政法机关
D. 监察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 司法行政
机关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
2. 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 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的, 应当认定
为有组织犯罪。 为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形成非法影响, (D) , 可
以认定为有组织犯罪的犯罪手段。
A. 有组织地进行滋扰、 纠缠、 哄闹、 聚众造势等
B. 对他人形成心理强制, 足以限制人身自由、 危及人身财产
安全
C. 影响正常社会秩序、 经济秩序的
D. 以上都是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 公安机关可以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有组织犯罪情况, 确
定预防和治理的重点区域、 行业领域或者场所
B. 对办理有组织犯罪案件的执法、 司法工作人员及其近亲
属, 可以采取人身保护、 禁止特定的人接触等保护措施
C. 公安机关核查有组织犯罪线索, 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
疑人的,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规定立案侦
查
D.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举报有组织犯罪
4. 涉案财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依法予以追缴、 没收
(D) 。
A. 为支持或者资助有组织犯罪活动而提供给有组织犯罪组
织及其成员的财产
B. 有组织犯罪组织成员的家庭财产中实际用 于支持有组织
犯罪活动的部分
C. 利用 有组织犯罪组织及其成员的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财
产及其孽息、 收益
D. 以上都是
5. 在办理涉黑涉恶案件时 对, 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人
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主要负责人批准, 可以依法先行出售、 变
现或者变卖、 拍卖, 所得价款由扣押、 冻结机关保管, 并及时告
知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或者其近亲属。 (D)
A. 易损毁、 灭失、 变质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
B. 有效期即将届满的汇票、 本票、 支票等
C. 债券、 股票、 基金份额等财产, 经权利人申请, 出售不损
害国家利益、 被害人利益, 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
D. 以上都是
三、 判断题(每题 2 分, 共 8 分) 。
1. 有组织犯罪组织及其成员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及其孽息、
收益, 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 应当依法予以追缴、 没
收或者责令退赔。 (√ )
2. 国家工作人员组织、 领导、 参加有组织犯罪的, 应当依法
从重处罚。 (√ )
3. 公安机关核查有组织犯罪线索, 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
取调查措施。 公安机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 调取相关信息和
材料的, 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拒绝提供。 (×)
4. 境外的黑社会组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
实施犯罪, 以及在境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的,
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 。 (×)
四、 问答题(每题 16 分, 共 32 分)
1. 《反有组织犯罪法》 制定的目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是为了 预防和惩治有组
织犯罪, 加强和规范反有组织犯罪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秩
序、 经济秩序, 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根据宪法, 制定的
法律。
2. 《反有组织犯罪法》 有哪六大亮点?
① 依法从严惩治黑恶犯罪
② 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
③ 严防黑恶势力渗入基层
④ 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
⑤ 防止黑恶势力死灰复燃
⑥ 保障涉案单位个人权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