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春同志在“记录百年党史 感恩伟大时代” 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成立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川渝地方志部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务实之举,是川渝地方志事业发展史上的开创之举,也是全国方志界跨行政区域与高校联合设立方志文化研究中心的创新之举。但中心的挂牌只是起步,接下来有许多工作要做。下一步,需要川渝地方志部门与内江师院鼎力支持、精诚合作,需要研究中心各位同仁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才能让“中心”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可为”为“有为”准备了前提条件,但“有为”不一定是“可为”的必然结果,这中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为才有位,才能赢得支持,才能扩大影响,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下面,我就推进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谈几点意见。
一、坚定政治站位,始终确保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航向不偏
讲政治是我们的立业之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作为川渝地方志部门与内江师范学院共建,内江师范学院直接管理的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只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才能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动摇。
(一)始终把牢政治方向。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心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中心的各位同志一定要淬练政治定力,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可以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作为内江师范学院直接管理下的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所从事的工作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关,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紧密关联。中心的同志要形成一种职业敏感,凡事首先从政治上进行考量,看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把讲政治体现在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方志文化研究中心
《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可见,定位对一个人一项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在起步阶段就要解放思想、拼搏进取,敢想、敢闯、敢试,敢于追求高标一流,敢为天下先。
(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思路清则方向明。只有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才能行稳致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好《巴蜀方志研究中心建设内容及发展规划》。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做好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做实做细中心近期、中期、远期阶段性发展目标。要把中心发展规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结合,与川渝党政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与川渝地方志“十四五”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与内江师范学院重大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科学规划引领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明确中心发展定位。要准确审视把握中心自身发展优势,准确把握巴蜀方志文化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心发展定位;要放眼全国及川渝两地类似研究机构,加强与相近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合作共赢(2018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成立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今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成立广东省情信息研究推介中心),借智借力迅速让中心步入正轨,高标准起步。
(三)强化话语体系建设。要瞄准方志研究最前沿、最高端,编制中心项目和课题,确保研究成果代表川渝方志发展的方向和前沿;采取邀请高校、科研院所、方志系统的地方志与地方史领域专家学者,定期就地方志与地方史理论与实践前沿举行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着力构建巴蜀方志文化学术话语平台;利用内江师范学院平台,为社会实践提供基地,为社会大众举办公益性地方志讲座,扩大中心影响力。
三、打好组合拳,发挥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最大聚合效力
科学研究表明,三角形稳定性最好,这是三角形三条边相互支撑、相互助力的结果。川渝地方志部门有丰富的方志资源、地情资源和丰硕的方志成果,有相当规模的方志理论编研人才,集聚了一批巴蜀文化爱好者,有广阔的传播平台;内江师范学院在地方史学界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三方要加强合作,给予中心最好的“稳定性”,确保中心健康发展。
(一)要加强工作联动。三方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工作对接,共同研究并审定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中心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和重庆、四川地方志学会要加强对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地落实,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有关进展情况,及时反映中心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加强人才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搞好中心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政治强、理论水平高、善于学习、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研究队伍。中心研究人员主体是内江师范学院在职教师,希望师院采取面向全院选聘或面向川渝两地高校及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招聘等形式,招揽一批对巴蜀方志文化有研究、有热情的人才,搭建起中心研究主体团队。川渝地方志部门要根据中心发展需要,牵线搭桥、内引外联,邀请全国和川渝地区从事史志编纂工作的方志系统干部和专家作为中心顾问和学术委员,逐渐形成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巴蜀方志文化研究学术顾问团队,形成一支研究方向集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
(三)要加强政策倾斜。川渝地方志部门将积极支持中心建设工作:项目方面,支持中心承担或参与川渝地方志系统史志编纂、旧志整理、地情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理论研究方面,吸纳中心为川渝地方志学会会员单位,吸收中心研究人员进入川渝地方志学会或专家人才库;支持中心成果参评全国、川渝社会科学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支持中心申报地方志学会研究课题;向中心无偿开放方志数据库资源。人才培训培养方面,拿出适当培训名额组织中心研究人员参加川渝地方志系统各类培训。同时,希望内江师范学院在重大课题申报、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成果发布、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中心支持和倾斜,为中心成长搭建平台。
四、对照职责任务,开展好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各项工作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主要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四方面职责,中心要凝心聚力,对照职能职责,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美好蓝图描绘成欣欣向荣的生动画卷。
(一)要加强方志理论研究。加强理论研究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论创新是事业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多年来,经川渝方志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方志理论研究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与先进省(区、市)相比,我们在理论视野、理论水平、理论成果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川渝两地虽是方志大省(市),但算不上方志强省(市),这是摆在川渝地方志系统面前共同的一道难题。为此,中心要以求深、求新的思维,宏大、开阔的视野,围绕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学院学术水平和地区影响力,同时也推动川渝两地从方志成果大省(市)向方志理论强省(市)转变。
(二)要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中心要紧密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加强与川渝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对接联系,扎实开展巴蜀旧志、档案、谱牒等古籍的收集、整理、抢救与研究,为川渝两地加强文旅合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在建成的四川省方志馆内江师范学院分馆基础上,以典藏和展现巴蜀地情文化为主线,稳步推进巴蜀地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成渝地区城市规划、乡村振兴、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地情资源服务;积极挖掘并开发社会普及性读物、青少年巴蜀文化通识课程教材等适合大众“口味”的地情书籍,持续增强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三)要加强人才培养输出。传承弘扬方志文化,离不开方志学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的培养,这是保证地方志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从全国看,地方志专业人才短缺,全国仅有少数大学或研究机构与地方志系统联合开设方志学方向研究生。从川渝高校看,目前仅有四川省地方志办与西南民族大学合作,开办编纂学、方志史、民国方志研究等课程,培养方志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毕业20余名学生。希望中心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探索在内江师范学院开设方志学、巴蜀文化等课程,在川渝地方志部门建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为川渝地区输送高素质的方志学人才,为川渝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跨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希望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以新的机制、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走出巴蜀方志文化研究新路子,多出成果,为川渝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界人士的期待。
希望并衷心祝愿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敢做敢为、大有作为!
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