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盟员、徐汇区档案局方志科副科长朱曦反映,经调研发现,当前,上海为视障人群提供的阅读服务仍然局限在盲文图书、听读屏软件、人工有声图书等传统方式。如,上海残疾人联合会提供的有声读物,全部数量仅768本,均为真人朗读,与海量线上数字内容相比犹如沧海一粟;又如上海图书馆“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最新更新或为2012年。
随着AI语音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听书”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呈现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建议上海构建“听书”公益平台建设,为视障群体服务,让AI朗读为视障人群提升学习和阅读的幸福感。具体建议如下:
一、主动寻求技术对接,建设“听书”公益平台上海部分视障人群虽已配有盲人智能手机,且不少手机厂商也在开发相应视障设备,但视障群体对于阅读APP和“听书”知之甚少。建议将语音朗读技术和资源集成到同一平台,为视障群体打造一个高质量、大容量、有温度、有深度的免费有声阅读平台。可以依托“随申办市民云”和“助残云”等优质线上平台,推进三大整合:将语音朗读AI技术和三方服务整合到平台内;将服务视障群体的“出口”和数字内容“听书”的入口整合到平台内;将全网无障碍改造目标和无障碍语音云服务整合到平台内。
二、引导社会力量,丰富“听书”内容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知识内容的“盲道”建设,推进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实施、项目独立运作、专家全程指导、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助残服务新模式。顺应“纸声同步、纸声联动”的行业趋势,在“听书”公益平台的建设中,推进更多数字版权图书内容,纳入政府购买助残服务目录,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规模。而对于线上大量公共版权图书内容,平台均可以作为基础内容引入。
同时,通过“听书”公益平台,不仅有助于推动视障服务“扶贫”,为贫困地区视障群体服务贡献上海力量;更有助于拓展视障服务的国际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推进在残疾人领域的开拓性实践。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