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普陀区政府副区长王珏,民盟盟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嘉莹反映,上海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自2016年开始执行,已实施三年,但依然存在供水系统材质落后、清洗消毒困难、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
一是二次供水系统材质落后,全面检控难度大。二次供水设施建筑材质标准较低,小区内进户的“小管网”、水箱等设施年久老化,自来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二次污染”现象。目前,二次供水水箱点多面广,设施标准不统一,选型不标准。改造后的二次供水设施入户会在一定程度上破环居民的家装,一旦居民拒绝二次供水系统改造入户,也就无法保障水质安全。
二是硬件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水箱无法清洗消毒。包括楼宇屋顶“平改坡”后,无水箱清洗消毒专用安全通道;小区建造时硬件条件不符合水箱清洗消毒所需;楼宇屋顶违章搭建妨碍水箱清洗消毒操作等情况客观存在。
三是设施的日常管理及监管均存在“多头管理”情况。由于城投水务部门进行二次供水居民小区接管时,仅在与小区业委会、物业等三方签署的《上海市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委托管理协议书》明确各自职责,但缺乏有效力的约束机制,导致部分小区日常管理责任推诿。
四是业主、物业、城投未达成设施信息公示方式的共识。按规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对二次供水储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应当接受业主监督并将相关情况进行公示,但实际却往往因为小区公示栏归属权的问题,导致相关信息无固定场所进行公示,而业主攀爬屋顶水箱进行现场业主监督也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居民对于二次供水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合理维护。
为此,建议:
一、完善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和规范。建立规范化的水箱和附属设施设计规程。根据每栋高层实际情况进行水箱及附属设施的设计,明确材料的卫生安全等级、设计规范等,建立规范化的水箱和附属设施设计规程,将水箱和附属设施纳入上海市强制供水设计规范的范围,实行有效监管。同时,通过管网改造和增设二次供水设施等途径,改善供水压力,目的是基本取消供水范围内的屋顶水箱。二、加强二次供水水质的保障措施工作。一方面,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智能化的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工作规范。在结合定期人工检测水质的基础上,配置水质监测在线仪表,增加符合高品质饮用水要求的水质检验指标、优化供水监测点布置、水质检验频率和考核合格率等内容,制定水质监测工作规范。另一方面,建立规范化的二次供水消毒制度。在建筑物空间允许及经居委会同意的情况下,水箱出水后加装消毒装置,作为用户龙头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建立规范化的二次供水消毒制度,对于消毒频率、消毒装置、消毒剂种类等提出推荐性建议。同时,及时拆除妨碍水箱清洗消毒操作的违章搭建,对屋顶水箱(平改坡)加装不锈钢护栏防护设施,使二次供水设施能够得到及时清洗消毒。
三、建立完善的二次供水水质管理制度。一是成立专门部门负责二次供水技术管理。将二次供水的技术管理有计划、分步骤地纳入专业单位以及居委会管理范畴中,成立全面负责二次供水工程的部门,对二次供水系统建立详尽的技术措施、标准规范和推荐设备选型等,并对上海市内二次供水情况分区域进行划片管理。二是建立实时监控及应急处理预案。建立二次供水系统完善的预警、报警系统及应急处置机制,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配备专人定期巡检和设备保养,保证在污染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四、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二次供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水务主管、卫生健康、房屋住建等二次供水设施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系,明确各部门在饮水卫生管理中职责分工,打破信息屏障,形成管理和监督合力,共同维护好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的卫生安全。二是加快推行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扫码知卫生”项目。借助“二维码”电子标签技术,实现居民“扫一扫”就能了解小区水箱卫生状况,推进小区饮用水卫生安全信息全公开,建立“政府部门监管-供水企业自律-业主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同时,加强二次供水的科普工作,削弱居民的抵制观念,达到上海市全面“高品质”饮用水的饮水目标。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