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
1.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已定,政策措施都已在路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能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发展新答卷。
2.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们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在前人从没走过的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创业,在前人从未涉足的山峰上,攀登的每一个高度都是再创业。
3.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明确”高度概括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明确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明确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明确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
4.唯有常新,才能常青。没有思想的时代,就像没有舵的船。“中国号”世界之所以能够击水中流、行稳致远,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驾护航。
5.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梦想激发前进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同于中华民族曾经的历史辉煌,也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前进动力,激发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6.文无止境,文稿创新永远在路上。不能看到别人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满足于一般应付通过,而应把努力的方向放在超越别人、超越自我上,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行人所未行。
7.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有在现实中找问题,实践中求答案,发展中寻规律,才有现实的“骨感”、时代的“质感”、活力的“动感”。
8.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员、干部必须正视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走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努力掌握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本领。
9.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的道理,告诫人们越是成功时、顺利时,越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其实这样的古训差不多尽人皆知,但重蹈“极则反”覆辙的还是不乏其人。
10.无论是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还是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抑或是爱惜羽毛的“开明绅士”,这些时常见到的角色,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得失看得太重,一个共同的原因就在于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的缺失。
11.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五湖四海广揽人才,搭建舞台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2.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3.向上攀登的半山腰也有风景,但如果流连于“快活三里”,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忘了出发的初衷,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那么前面的“十八盘”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14.心中有责,在奋发有为中燃烧激情。领导干部只有把工作当成一份责任、一项事业来干,才会激情饱满、动力十足,才愿意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才不会因辛苦而抱怨、因困难而退缩,永远“乐此不疲”。反之,如果仅仅视工作是“为稻粱谋”或是“往上爬”的跳板,就很难保持理性、持久的激情,也不易感受到工作的乐趣。
15.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唯有拿出敢闯敢试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逢山开路的闯劲,锐意进取,奋勇向前,才能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16.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17.新兴产业在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最新变化,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建立“一个行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工作机制,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实施“双高”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独角兽”“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
18.新一代共同条令,贯彻了全面从严治军的要求。令严方可肃军威,命重始足整纲纪。
19.行百里者,当需保持清醒。古云:马不卸鞍,人不解甲。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干事创业中,无论是遇到困难还是小有收获,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20.胸中有丘壑,凿石堆山河。辩证法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统筹好各项关系,我们就一定能蹄疾步稳地推进这次机构改革,让职能更加优化,让效能全面提高,让人民更加满意。
4月8日
1.遇到难题就躲,遇到困难就避,只会让人养尊处优、思想麻痹,绝不是革命军人应有的姿态。革命军人敢于担当负责,才能磨砺锻造出能负重的“铁肩膀”。
2.在个人欲求上能知足,在事业追求上不知足,把名利踩在脚下、把责任举过头顶、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坚持到底,才会内心和谐快乐,个人成长进步,事业兴旺发达。
3.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上当好表率,围绕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脱贫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4.在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守信念,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坚守信念,在加强社会实践中坚守信念,自觉做到政治过硬,时时处处事事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5.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身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领导干部没有广博的学识、缺少宽阔的眼界,就难以洞察时势、多谋善断、驾驭全局,更别说当好“施工队”,掌握主动权。
6.照搬照抄的“大话”、违背事实的“假话”、因循守旧的“老话”,脱离实际的“空话”。
7.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国家主席首次进行的宪法宣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国家、军队最高领导人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恪守宪法的高度政治自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领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政治品格和领袖风范,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维护宪法权威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8.这宣示了我们党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9.真正的人才,最渴望的不是金钱,而是事业。与其在金钱上猛砸,不如在创造良好的环境上使劲,这样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也更能让一个地方走得更远、更稳。
10.振“心”是补足自信自强的“精神之钙”,宣讲引导更要落脚于此。扶贫不难,难在改变思想;振兴不易,重在调整心态。扫除“等靠要”“扶不起”的精神惰性,振兴发展的春天就不会远。
11.正所谓“你有上梁计,我有过墙梯”,既然领导如此看重“工作留痕”,那么基层干部自然就会“变通”工作了:有的反复摆拍,有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有的“百度一下”,还有的“呼叫转移”,还有的“工作未动,材料先行”……群众知、干部知,但领导不知。
12.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政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
13.政如农功。为官干事就像种庄稼,不能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厚植“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愿抓未成之事的执着、甘当铺路之石的奉献、正视显绩潜绩的胸襟情怀,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脚踏实地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筑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根基,方能不断凝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磅礴力量。
14.职位高了,但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认为实的问题在下面,“虚”的问题在上面,因而满足于羽扇纶巾,发号施令,总玩虚的那一套。既不能爱惜羽毛,也不能爱惜牙齿。改革的任务很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敢不敢碰、敢不敢啃,是考验领导干部是不是称职、愿不愿担当的试金石。
15.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宽广视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题中应有之义。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看世界,面向世界看中国,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展现了宽广的全球视野。
16.制定时间表,绘制线路图,稳扎稳打地分步骤,有节奏完成人才智力的“软建设”和真金白银的“硬投入”。不能“一阵风”,不摆“烂摊子”,不搞“一刀切”。
17.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8.重大宣传有规模有声势,重头报道有亮点有影响,改进文风有力度有成效,媒体融合有进展有突破,在落实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提出的“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上迈出坚实步伐。
19.注重破立并举,掌握政策方法,坚决肃清***流毒和恶劣影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确保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0.注重塑造特色。特色是与众不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特色小镇的魅力和生命力就在于有特色。如果不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建设,而是依靠房地产、大规模投资来造镇造城,或者亦步亦趋跟风复制其他地方特色,就会导致小镇同质化、无特色,进而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
4月10日
1.总结既是经验积累、增长才干、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方法,又是进入研究状态的基础。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每办完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都要总结和反思一番。
2.千钧重担让基层挑,机关自身轻飘飘。
3.谁能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世界变革的时与势,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部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4.一时千载,千载一时,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正在驶出历史的峡谷,进入“海阔凭鱼跃”的宽广水域。
5.“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6.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共同谱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7.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是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8.把吃苦当“吃补”,把磨练当财富,把挑战当机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上好基层这所大学校,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书。
9.创新体系“建起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必须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全方位系统化提升我国科技力量。
10.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
11.体制改革“活起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两者共同驱动,才能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领科技领域相关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的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协调发展,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
14.“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实现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强大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5.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16.现代农业快推进。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弱项,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补齐的一块短板。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17.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18.把党员干部放在脱贫攻坚一线服务、放在项目建设一线锻打、放在信访维稳一线锤炼,让吃苦的干部“吃香”、实干的干部“实惠”、有为的干部“有位”。
19.农村改革要深入。40年前,改革首先从农村破冰,在中华大地奏响新时期最强音。进入新时代,改革又将在农村发力,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必须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激发乡村活力。
20.人才队伍须建强。乡村振兴是个大事业,有广阔的舞台,可以有大作为。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一线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和使用工作,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4月13日
1.总结既是经验积累、增长才干、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方法,又是进入研究状态的基础。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每办完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都要总结和反思一番。
2.千钧重担让基层挑,机关自身轻飘飘。
3.谁能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世界变革的时与势,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部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4.一时千载,千载一时,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正在驶出历史的峡谷,进入“海阔凭鱼跃”的宽广水域。
5.“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6.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共同谱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7.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是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8.把吃苦当“吃补”,把磨练当财富,把挑战当机遇,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上好基层这所大学校,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书。
9.创新体系“建起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撑、良性互动,构建高效完善的协同创新格局。必须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全方位系统化提升我国科技力量。
10.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
11.体制改革“活起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两者共同驱动,才能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领科技领域相关体制机制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的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协调发展,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
14.“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实现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强大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5.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16.现代农业快推进。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弱项,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补齐的一块短板。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17.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18.把党员干部放在脱贫攻坚一线服务、放在项目建设一线锻打、放在信访维稳一线锤炼,让吃苦的干部“吃香”、实干的干部“实惠”、有为的干部“有位”。
19.农村改革要深入。40年前,改革首先从农村破冰,在中华大地奏响新时期最强音。进入新时代,改革又将在农村发力,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必须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激发乡村活力。
20.人才队伍须建强。乡村振兴是个大事业,有广阔的舞台,可以有大作为。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选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一线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和使用工作,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