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坚决防止盲目冒进,坚决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反对“造盆景”供人参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振兴推向前进。
3.改革到不到位,工作干得好不好,成效大不大,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人民群众来检验。
4.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注重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5.号角声声催征人,牢记使命在担当。
6.事不尽做,功不全用,不愿速战速决,生怕事成“庙”散,经费、编制、奖励等没有着落,于是宁愿延误工作进展也要保存一块“自留地”,作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7.干工作、抓落实特别是涉及全局性的任务,不是单场“百米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接一个的“马拉松”,比拼的不是瞬时的精彩,而是长久的稳健。必须拿出滴水穿石的韧劲,坚定久久为功的恒心,切不可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或者一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半途而废。
8.“稳”与“进”有着内在联系。“稳”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一味求稳未必得之,进攻有时就是有效防守。“进”也不是万马奔腾不测深浅,盲目进击有时不进反退。
9.一位地方干部曾以“牛”勉励自己和他人:“俯下去做群众的牛,站起来做群众的伞。”牛的品质在于忠诚,一辈子为人民“拉套”不松劲;伞的精神在于奉献,只身向前,力挡风雨。共产党人应学习牛和伞的品格,为人民大众遮风挡雨。
10.知足,目的在“止”,有所不为;知不足,靶向在“行”,要有所为。懂得知足,面对名利才有风轻云淡的胸怀;懂得知不足,锤炼党性才有永无止境的追求。
11.廉是一种生活方式,赖此而生方能内心宁静、外物谐和。廉也是一把文明标尺,标示人心的态度,也丈量着时代的向度。当清廉成为一种全社会共有的风尚追求,正气便会充盈生命,清廉便能惠此中国。
12.守正,根本是“正”,关键在“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心头牢记一个“正”字,把“正”看得高于一切,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注重砥砺心志,身正影直、不贪不占,才能问心无愧、于心自安,行得正、坐得稳。
13.俯仰天地心无愧,守正固本品自高。守正,也是围绕“正”而自我修为、自我纠错的过程。对每一个人而言,涵养心性、完善人格、立身正行,永远没有休止符。
14.“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领导干部的向下,首先是要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如果不能沉下心在基层打基础、练实功、吸营养,很难干出什么成绩
15.“行动最有说服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干。
16.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傲人成绩,秘诀在于“先干不争论,快干不议论,实干不空论”;肩负新使命、开辟新征程,更应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
1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干事创业需要科学方法,面对繁冗复杂的工作,抓住关键就能纲举目张。
18.“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信仰决定价值观念,理想决定精神状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19.本位主义盛行,就会出现各随其便、各保其力、各争其功的现象,造成各怀心思的“烟囱”林立,滋生出种种“和平病”。
20.“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四风”之所以会反弹,穿上“隐身衣”,大搞“新变种”,大多从点滴的细节开始。这既有对“四风”心有向往,也有过不了“人情关”以及心存侥幸的原因。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