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风建设金句50条(二)
51.我们讲对党忠诚,关键在一个“实”字。毛泽东同志强调“靠实事求是吃饭”,邓小平同志提倡做“实事求是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一个“实”字,道出了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道出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52.树立考核“指挥棒”,目的在于树立“风向标”。
53.不能只是“遥控指挥”,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54.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警醒、“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自觉,进一步压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55.从一件一件小事抓起、在一个一个节点坚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落细、成风化俗。
56.对微腐败不能微处理。
57.对于用来意思意思的“小礼物”、通融通融的“小错误”、帮衬帮衬的“小事情”浑然不觉。
58“微腐败”并非微问题。“巨贪”和“微腐”只是程度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苍蝇”和“老虎”虽然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走得远近不同,但都是踩踏红线之人。
59.“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治理关口前移、处理利剑高举,压力传导不断层、排查数据不停转,推动“微腐败”治理向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60. “烂尾”工程: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各级党委要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绝不允许出现“烂尾”工程,决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61.在正风反腐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果稍微松一松、退一退,就会出现大的“回头浪”,甚至前功尽弃。必须坚决克服差不多、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克服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克服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一刻不松、半步不退,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后把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军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
62.空泛表态,只讲紧跟不讲扎根,只武装嘴巴不武装头脑;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对问题装作看不见,对工作满足差不多;领导干部缺位,一抓学习就抓下面,一讲问题就讲下面。
63.不要把心思花在写空头文章、搞空泛表态上,不要搞渲染性动作、门面工程,坚决克服发言离不开机关干部代笔、讲话离不开大话套话等现象。
63.交往没有“防线”,办事没有“底线”。这就难免要像螃蟹——“一红就死”。
64.心术不正,腰杆不硬,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不正之风,让你“走麦城”。
65.在生活作风上严人严己不做“局外人”,在官兵关系上一视同仁不搞“亲友团”。
66.让钻空子、混日子的干部“白忙活”,让经过实践考验、得到群众认可的干部尝到“甜头”。
67.时刻以“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危机感和“近在眉睫之内”的紧迫感,将作风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防早防小、防微杜渐,把歪风邪风扼杀于萌芽之中。
68.既在纠正改造上下真功夫,又在预防纠偏上下苦功夫。
69.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作风顽疾不会自愈,必须重预防、善发现、精救治。
70.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
71.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
72.“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制度问题往往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精细化管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扎牢制度的笼子。
73.“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口号喊得响亮不如把事办得敞亮。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作风建设的唯一标准。
74.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表态表得漂亮,实则轮子空转、另搞一套,形式主义让工作在无形中变味走样、扭曲变形。可以说,形式主义是许多不正之风的“门神”,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大敌。
75.“君子周而不比。”官员特别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在与人交往中,应秉持原则、公道正派,不可徇私舞弊、相互勾结。“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等,才是为政之道。
76.“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过去五年多来,作风建设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77. “狼来了”:我们抓整治“四风”不要老是喊狼来了,最后大家疲沓了,觉得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混一阵子、挺一阵子就过去了。
78.坚持从小事严起、从日常管起,抓住苗头、找准病灶、及时处理,“当头棒喝”“一掌打醒”,防止“炎症”演变成“癌症”。
79.自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自念“紧箍咒”,耐得住寂寞、顶得住歪风、经得住寂寞、管得住自己。
80.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喜欢“大树底下好乘凉”“左右推手打太极”,怕冒风险丢“位子”,怕担责任出“乱子”。
81.参加集中学习培训“搞应付”,自我日常学习“穷对付”,从原则到原则、就理论谈理论,知行脱节“两张皮”,达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82.提及“文山会海”,一股老黄历特有味道扑面而来。如今,随着时间沉淀,这股味道越发“醇厚”。一些地方执行上级部署,不分难度大小、不分工作类别,千篇一律开会“说道”,领导干部整天疲于赴会、开会,一般干部疲于应付会议,虚耗精力。
83.不看实效看材料似乎已成为政绩考核的“业内”潜规则。有的地方为了考核,对材料那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尽善尽美,即便“五加二”“白加黑”也任劳任怨。有的地方甚至一项工作刚开始所有精力就在美化“材料”上下功夫,材料不完美不罢休。“材料出政绩”,根源在于对地方、部门、干部业绩考核上出现脱实向虚。虚的可以奏效,实的当然靠边站。
政绩“材料化”,恶性循环,祸害必定深远。
84.层层传达压力,这一词组党员干部一定不陌生。一些部门和干部正是借着这一“精神”转移压力,推卸责任。签订各种“责任状”就是转压推责的形式之一。签订“责任状”,分解任务,表面看,责任好像分配到位,实质上,不分责任难易轻重,不分责任实施可行性,不分责任个性,责任落实只会沦为“海市蜃楼”“镜中水月”。
85.形式主义式调研,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没有求知的热情,玩的是调研和被调研的双簧大戏,走的是上下配合的一场秀,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
86.只满足于频繁推出新想法,不肯在付诸实际上下绣花功夫,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客里空”。至于一些人为捞取一时“政绩”,把预期当现期、拿估计当统计,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到头来误人误己。
87.在“公与私”问题上,有些人假公济私游山玩水,损公肥私奢靡享乐,公私不分请客送礼,化公为私报销家用……思来想去,绕来绕去,就是离不开一个“私”字。私心过重又没有节制,一旦掌握大权必助燃私欲“爆棚”,这断无例外。
88.在“是与非”问题上,有些人党员意识淡薄,人格操守丧失,站不稳脚跟,挺不直腰杆。没有对错,没有黑白,没有原则,没有准绳,甚至视投机取巧为本事,用实用主义当指导。抱着这种心态干下去,迟早走上庸懒散奢乃至贪腐之路。
89.在“义与利”问题上,有些人对孰先孰后、孰大孰小、孰重孰轻等的认识,已经彻底颠覆。不讲信义,要谋利益;不讲情义,要争高低;不讲正义,要抢权力;不讲道义,要讲势力……见利忘义必然唯利是图,以邻为壑。
90.在“家与国”问题上,有些人公开欣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歪理邪说,不仅以自身不正带了坏头,更纵容亲属子女,搞什么“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
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并不鲜见。
91.有的美其名曰“调研”,实为“露脸”,官僚主义在心,形式主义自然就溢于言表,呼隆隆地一阵风来,咋呼呼地一溜烟去;有的在调研中明明知道背地里有“窟窿”,可还是照着“脚本”看“盆景”,走马观花,一唱一和,皆大欢喜;有的调研心态就像“大王派我来巡山”,到基层转一转的目的是“签到”“刷存在感”,留影不留痕。
92.如果在原则上开了“口子”,事后就会被别人当“靶子”,监督执纪就会被别人钻“空子”。
93.不少干部只管“做了”,却不管“做好”,或者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管“差不多”不管“差多少”,只为向上“好交差”,却不怕对下“难交待”,甚至不怕因此“交学费”。
94.一些干部要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所谓政绩,只顾往自己脸上贴金,而不顾群众和集体利益,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政绩观歪了,“炮弹”打出去也就偏了。
95.缺乏求真务实、履职尽责的作风,没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拾人牙慧、邯郸学步,可谓“上抄下抄样样不少,左抄右抄坚决跟跑,一点不抄工作难搞”。
96.工作作风的好坏不是小事,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组织的形象,一举一动牵动着民心走向,唯有常怀认真负责之心、行求真务实之举,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带着感情和责任投身工作,方能以点滴小事、轻微小节的务实之举、作风之变,不断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97.“照猫画虎”绝非捷径,敷衍应付没有出路。
98.形式主义是口井,限制了部队创新转型的视野;形式主义是堵墙,阻断了理论通向战场的联系;形式主义是条绳,捆住了真打实备的手脚;形式主义是块布,掩盖了训练演习中的矛盾问题。
99.“巧官”习气如同臭豆腐一般,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一些领导干部一面对“巧官”嗤之以鼻、口诛笔伐,一面又因赢得上级好感而洋洋自得、自认高明,甚至还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作为处世法则。
100.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肩上责任,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不能以权谋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为博取名利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因争取个人升迁而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自觉做到凭实绩进步、靠素质立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把说真话、讲实话作为一种政治担当,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彻底与“巧官”习气划清界限。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