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群众自治为主线。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既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又要充分赋予基层自治组织自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属于政府部门行政职责范围的工作,不得随意下派到村社区,法无授权的行政事项退出村居委会,划清“行政权力”和“自治权利”的界限。
坚持以法治为保障。法贯之于基层则基层兴,法严之于基层则基层稳。要健全法治工作机构、增强工作力量,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为法治中国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让更多的人能在法治建设大舞台发光发热。基层干部作为党在群众身边的“代言人”,是法律法规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其一言一行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更要善于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避免遇事凭经验,乱“拍板”,武断臆行等行为,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
抓住德治这个关键。德治作为除法治以外另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与法治相辅相成,要高度重视以村规民约为载体的德治手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简化红白公事”“文明祭祖”“爱护环境”“保护耕地”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事情都逐项写入《村规民约》中,如果违反村规民约,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完善道德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如深化最美家庭创建活动、定期评比“好儿媳”“好婆婆”等,引导广大家庭树立良好家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文明家庭环境。
善用智治提供支撑。智治是应互联网发展的形势需要,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如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社会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数据共享的作用,将公安、交通等部门在主要路段、交通枢纽处安装的摄像头、卡扣等直接接入雪亮工程平台,全面监控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等情况,第一时间处理处置相关事项,不断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各类风险隐患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推动共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中央对社区治理的新要求,预示着社区治理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政府独揽全责的格局将被打破,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可以探索以“院坝协商”为平台,建设“开放式”村民议事厅,重要事项由村协商议事会成员协商,激发起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走出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