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廉洁文化
[摘 要] 人类社会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三是人自身上的矛盾。儒家思想从“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身心合一”这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思想和方法。廉洁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到了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的作用,同样也是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初浅地谈到廉洁文化与儒家思想承接的问题。
[关键词] 廉洁文化;儒家思想;人类社会三大矛盾;承接
在中国浩瀚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儒家思想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孕育了大量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儒家思想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一些国学精华在重新崛起和复兴,其中“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儒家思想,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今天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廉政道德修养起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目前,人类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三是人自身上的矛盾。而儒家文化分别从“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身心合一”这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思想和方法,这就是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现实意义。首先“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儒家讲在天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是自然界让这些生命能够良好地生长发育,体现的是“仁心”。作为万物之一的“人”,更应效仿和回报“天”的恩赐,对“天”要崇敬、要膜拜,对万物生灵要关爱、要友善,天、人、万物相互得益,和谐共处,共享一片蓝天。其次儒家在“人我合一”问题上讲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这里面突出一个“和”字。自然界中人与人之间差异是最大的,思想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异、身份地位上的差异等等。有了种种差异,人与人就出现不平等了,怎么办?儒家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做什么的?是用来中和的,大一点说就是维护和平,维护相对平衡,使其和谐,这个“礼”便是今天的党纪国法、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如果说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我合一”可以化解人与社会的矛盾的话,自然“身心合一”就是消除个人自身矛盾的良药。一个人自身出现了问题,心态失衡了,心灵扭曲了,就要影响到他的行为,就会道德沦丧,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儒家对此是十分重视的,所以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从数千年历史上看,许多成就大事业的人就是遵循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等这样的道德修养标准,使自己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事业去奋斗。
中央在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时就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和进农村。几年来,我们开展的廉洁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到了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部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曾说过:“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可以说法律是他律,带有强制性,它约束的是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是自律,主要是靠自觉,它影响和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它可以把人们被动行为转化成自觉行为。廉洁文化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各级组织和个人,它以从政道德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廉洁奉公、弘扬社会主义正气为内容,以文化形式为载体,教育、引导、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精神品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特别是从内心深处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克己奉公、公正廉洁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建设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把我们党所提倡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民、务实、清廉”等要求,通过文化建设的形式融入党员干部内心深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教育和保护干部,使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另一个是要通过广泛深入、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廉洁、诚信、勤俭、奉献等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切实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是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需要赋予廉政的内容,廉政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廉洁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活动,是要从文化结构最外层的知识层面,通过各种大众接受的外在的文化艺术形式向人们的情感世界、伦理观念进行传递和渗透,代代传承,形成人们的理想信念。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把廉洁文化与儒家文化进行了承接,儒家文化成为廉洁文化丰富的底蕴和灿烂的典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洁文化资源。历史上有过范仲淹、于谦、海瑞等清廉志士,也流传下来不少至今仍然能警示和鞭策为政者的廉政名言,这些都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或图书报刊、或电影电视、或歌曲戏剧、或书法绘画等等,来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让文化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频繁变动的“精神”过多,持之以恒的“规矩”太少和伦理道德“失根”、“断层”的现状,让他律和自律使各级领导人员“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理论观点。同时,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活动还要在形式的创新和载体的选择上下功夫,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全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几年来,我们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传输快、容量大、覆盖广等优势,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工作,解决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根源,也就是“治本”的问题。先后通过《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座》等网络视频,把儒家思想融入到去私心、除杂念、修人品、正言行的廉政教育中。通过党风廉政建设网页上的各种栏目,及时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拓宽了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视角,如在“学习园地”栏目中,我们把***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纪委历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公报》等文章转载到网上进行学习;通过“廉政史话”、“典型风范”、“警句汇编”等栏目,我们选择了历史上著名爱国人士、廉洁典范的故事、话语等,提高干部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反腐警钟”栏目中,利用国内一些典型的大案要案的写真实录,配合组织领导干部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实地进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严以律己、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提高了每个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通过“国际廉政”栏目让干部职工了解到新西兰、荷兰、罗马尼亚、英国等国家的廉政建设基本情况和好的做法。此外,还有“伟人论廉洁”、“读书思廉”、“廉政文学”、“书与画”等等栏目,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提高了“知荣明耻、明节守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廉政教育的效果,丰富了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增强了廉洁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也是我们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最终目标,它将推动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