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设和谐的企业团队
2020-08-07 | 阅读:9026

浅谈如何建设和谐企业团队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要把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问题都应让全体员工尽快了解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才能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纲领。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反映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人、塑造人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新员工知识结构的课题也摆在了企业的面前。企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使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目标教育,使他们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2.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制度建设中,要突出创新、严于落实,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制定完善的企业运行规则和经营管理制度,构建精干高效的组织架构,使各项工作衔接紧密,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企业建立开放的沟通制度,可以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强化监督,规范管理行为,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团队建设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文化,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协作,团结协作成就共同事业,实现和满足团队成员的各自需求,更是组织获得成功的切实保障。“共同的目标”是团队的凝聚力,“相互的信任”是团队的基石,“积极性”是团队前进的力量源泉。

   公司现状

   在各位领导的带领下,公司各项工作有序、制度健全、运转正常。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二级单位协调一致、保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计划,实现了安全生产,这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要想在新形势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就必须查找与之相对应的不足之处,依据员工表现及目前情况来看,团队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公司凝聚力还需要增强,公司定的目标员工不学习、不知道、不认同,认为与他个人没关系,不敢说优秀人才总是跳槽而去,但有出路的就调走。平庸的员工就是赖着不走,轮岗、换岗,哪个岗也干不了的十分热爱而又不关心这个公司;2.团结性不强、合作程度不高。沟通、协调不够流畅,团队活动的缺乏等,导致整体团队意识不够,影响大家的办事效率,以及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人人都知道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但又有几人在泰山面前贡献微薄之力呢?是泰山不假,但只要不压在自己身上就行,部门之间遇到责任问题需要明确界定,遇到难处理的事需要上级领导定夺,效率不高有的甚至导致事态发展到严重的后果。3.个人利益至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不用说表现大局意识,就连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也不顾及了,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4..精细化管理已经推行了五年,但不论是管理层、执行层还是操作层仍然显得很粗放,甚至文件和通知中漏洞、错字经常出现;5.心气浮躁,只做表面文章缺乏执行力。QHSE体系以及各种制度在执行上仍是“两层皮”现象。5.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晋升激励,还不能相辅相成;团队文化建设的机构与实际工作还不能有效结合。  应该 依据公司当前实际和发展目标,以建设优秀团队为出发点,不断提高组织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拓宽视野,打造和谐、朝气、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团队建设方案

(一)、团队应该做到:

1、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如果企业是一盘棋,那么各个部门便是棋盘上纵横结合的小格子,而我们每个人便是一颗颗棋子。若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单靠哪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全局出发,全体部门及同仁共同努力,同事之间少一些推诿,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冷言冷语,多一些热心帮助;少一些矛盾争执,多一些团结协作,少一些本位文义,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团队效应。

 2、建立无间隙的沟通方式。 沟通是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尊重的平台,就不会有沟通开展的渠道。沟通渠道应该是开放的立体的无间隙的,更应该以增进了解,带给大家快乐为方向,因为快乐带来激情和力量!沟通是情绪的转移,是信息的传递,沟通最忌讳一脸死相,团队建设中信息传递与互享是进行管理决策并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和保障,无间隙的沟通是建设高效团队的灵魂。

 3、团队要注重分享。 提倡共同分享方式,并且激励主动分享的成员。一个拥有分享文化的团队,才能提高整个团队的技能和紧密性,促使团队成为和谐、高绩效的团队。 

   4、、团队成员应互相尊重。 一是部门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而走向解散;你看我是缺点,我看你是短板。 二是部门之间要相互尊重。对其它部门需要配合的工作积极配合。人们只有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对组织的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单独工作更有效率。 

 5、充分挖掘员工潜力。 从团队整体利益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每个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责任和意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虽有赖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但组织真正的竞争优势却永远来自于团队集体智慧的共同努力。团队领导本人不是万能的,要利用好授权和放权,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

 6、加强培训指导。培训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能使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使企业和个人双方受益。我们的培训工作已经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但员工不认为 这是一种福利,积极性不高。所以要把培训工作与考核、奖励、用人很好地结合起来。

  7、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司良好工作氛围,是搞好团队建设的关键。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营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形成“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队精神。以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每个员工在企业中不但干得好,还干得开心,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 

 (二)、领导层应做到:

1.解决问题还是责备员工。 很多领导在发生问题时,先责备员工,再解决问题。虽然领导的个人不满情绪得到了发泄,但这样的情况却带来极大的弊端。更有甚者,有些领导者在发生问题时直接严厉责骂员工,自认为让属下看到了作为领导者的严格和权威,实则让员工对该团队更加失去信心和好感。长此以往整个团队便会陷入极力掩盖错误,相互推脱责任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了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的协作关系。团队成员也会因害怕受到责骂而不敢提出合理建议和创意见解。这就给团队绩效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用人之长,必容人所短。团队成员中各自拥有着各自擅长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的每个成员也都有自身的缺点和弱项。作为配置资源的团队管理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每个成员的长短处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会因为团队的需要就增长或消失,但它们可以得到优化地配置,让每个成员都扬长避短。 

 3.求同存异,适当宽松。团队成员除了各有各的长短处,还有各自不同的习惯、性格、价值观等等。人总是千差万别的,其中的困难就是如何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总是缺点与才能并存的。尊重个人的差别和异己观点。团队领导一定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才真正有益于团队进步。

 4.保护团队成员。团队领导者是一个中间人物,既领导团队也要受上级领导的考察。而上级考察的不是团队领导者的个人绩效,而是在其领导下的团队绩效。然而很多团队领导者为了表现自已,不惜把所有责任推脱到自己团队的成员身上,甚至以惩罚成员来掩盖自身的过失。极大地破坏了管理层和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做法破坏力极大,关系几乎没有再修复的可能。整个团队离心力涣散,不可能再做出较高的绩效。

    以上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看得似乎过高了,对公司问题的分析似乎过于严重了。企业文化相当于左右企业命运的看不见的手,她深藏在企业员工内心深处,员工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反映。在查找不足时,找的问题较多,显得苛刻一些,这是对公司的诊断、对总体而言,然而各级领导在对自己下属员工却要多看成绩、多表扬、多包容  ,每个员工的具体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态下发生的,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多从“没有不好管理的员工,只有不会管理的领导”中多加思索。注重从心理层面关怀职工,引导职工乐观、宽容,培养职工自尊、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提倡共同发展、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精神,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努力工作。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引领,全力打造一支团结奋进、荣辱与共、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优秀团队,只有这样固本强基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局面,才能实现管道公司安全、高效、和谐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稳步发展。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5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