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腐必廉”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每天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谈论的内容大多是当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涉及较多的话题是廉洁与腐败的问题。郭明义先进事迹感动着我们,杭州巨贪许迈永(外号许三多)震惊着我们;孙水林、孙东林信义兄弟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给社会吹来诚信之风,哈尔滨圣瑞公司非法集资大案,骗得千万人倾家荡产;双百人物那可歌可泣的壮举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一个个腐败分子“前仆后继”冲击着社会道德、法律和人们心理的底线。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一条鱼搅得一锅腥”有着很深的哲理。现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正在交叉,碰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人们把廉洁和腐败的话题当成新鲜事作为饭后的谈资固然是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之举。但冷静下来,我们应该怎样从我做起为“反腐必廉”做点什么呢?
我曾经以一个普通党员的名义向中纪委提出将“反腐倡廉”的提法改为“反腐必廉”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得从廉洁与腐败说起。
什么是廉洁,顾名思义就是:“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这个古今中外都纠结着人类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呢?
一、谈谈廉洁
(一)廉洁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古往今来,廉洁同腐败在社会中并存,在斗争中壮大,在较量中发展。毛主席精辟的指出:量变到质变。当社会廉洁站主导地位时,社会风气良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甚至造成社会的倒退。古语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古人都把礼、义、 廉、耻作为的治国方略,就是这个道理。“廉则国昌,腐则国灭”。历史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志士仁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廉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我党从建党初期到现在一直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曾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的过程。毛主席早就提出,在党内要实行民主集中制,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胡锦涛同志指出,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
历史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的稳定,才会有社会的发展。而廉洁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廉洁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廉洁是社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廉洁”自古就是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守得清廉胜似富”、“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廉洁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廉洁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形成了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进而上升到现代社会更高的层次——法律准则。
(三)廉洁是个人的道德标准
廉洁作为一种个人的道德标准,始终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引领着人们向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说过:“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里所倡导的是奉献精神、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旗帜鲜明的反对个人主义。因为个人主义是廉洁的主要敌人,个人主义是腐败的温床。
古语云:“欲廉洁,先修身”。 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的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而廉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正好是“修”的对象。只有在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升华中形成“廉洁”这种道德追求,并且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谈谈腐败
腐败这个词从字面上讲是指有机体的腐烂。在社会上腐败已成为特有的名词,广义上是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狭义上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
(一)腐败的危害
俗话说的好:“腐败亡国,廉洁兴邦”,“贪污一根针,刺痛百姓心”。自古以来,人们就深刻地认识到腐败危害的严重性并对其深恶痛绝。时至今日,党中央特别强调指出腐败会导致政亡人息。这种认识并非危言耸听。腐败的主要危害在于:动摇政府的合法性;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侵入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毒化整个社会的风气。换言之,腐败破坏稳定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对于腐败危害性的认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看的深刻一些、重一些,是有好处的。如果我们对于腐败的危害性认识不深刻、不清醒,甚至产生麻木思想,都是潜在的危险。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腐败警惕。特别要警惕腐败的风气以及这种风气的社会惯性,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古至今自可谓源远流长。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既有人文的原因,又有心理的原因等等。在诸多原因中,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原因。在新旧体制交错的过程中,政治体系调控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为腐败现象的蔓延提供了机会。
2.思想原因。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
3.经济原因。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给腐败现象的滋生以可乘之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不规则竞争,也是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为腐败现象的蔓延创造了机会。
4.法治原因。立法不完善,各种法律之间存在相互抵触现象;对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对腐败现象惩治不力;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大量漏洞;法制观念淡漠助长了公共权利行使的随意性。
5.文化原因。腐败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没落文化,代表的是消极颓废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文化。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浸染到日常行为模式中,并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延伸和渗透,已经形成一系列消极效应。它导致腐败扩散蔓延,呈现常态化;导致腐败群体压力,呈现合理化;导致腐败功能错位,呈现时尚化;导致社会肌体病变,呈现危险化。腐败文化就象像癌细胞那样渗透到肌体中,产生癌病变效应。当腐败文化遍布并渗透到整个政治肌体时,执政党和国家政权都将面临政治危机,腐败文化越盛行,这种危险性就越大。
6.心理原因。特权意识根深蒂固,这一心理作用于权力的使用,必然催生腐败的萌芽;从众心理形成惯性,只“从”行为、不问是非;双重人格正邪转换,事不关己时渴望廉政、涉及个人利益时又浑水摸鱼,痛恨腐败却不以腐败为耻,无腐之权生妒意,有权心安理得地扮演起“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丑角来;法不责众心存侥幸,在腐败的陷阱面前忘乎所以,过分地寄希望于法不责众、过分地依赖于侥幸过关。在侥幸的阴影下渴望解脱,在侥幸的漩涡中渴望逃生。实际上这是思维方式的病态反映;编织保护网高枕无忧,把安全感寄托在官官相护、投鼠忌器、露头藏尾、打伞避雷的心理之上,以求既能腐败又可苟安。
7.人际关系原因。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封建社会的裙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都对腐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反腐必廉
廉洁的对立面就是腐败。毛主席对矛盾的对立面曾有过生动的比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说腐败代表西风,那么廉洁就代表东风。廉洁和腐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虽然在某些历史阶段腐败制约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是,斗争的结果是廉洁战胜腐败,社会得以健康、良性、快速的发展。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想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革命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反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我个人认为倡廉的力度不够。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依上面对廉洁和腐败的分析,我建议将“反腐倡廉”的提法改为“反腐必廉”。因为,必的基本字义是一定的意思,虽然“倡”与“必”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强度不同。即:反对腐败,必须廉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和谐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邓小平文选
3.孙中山传
4、古代诗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