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集体经济 助推脱贫奔康
——关于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的几点思考
作者:射天狼
一、研究主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谋划展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脱贫攻坚已经成为了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工作推进规格之高、力度之大、措施之严,可以说前所未有。×××书记指出:未来五年要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以“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结合到基层工作实际,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难点已经具体到如何进一步确保精准、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保持可持续。有鉴于此,现拟以实际案例为视角,结合时代背景和××本土特色,通过对××镇脱贫攻坚工作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致富的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以期对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模式、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着力构建扶贫开发长久机制、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份绵力。
二、案例正文
××镇位于×××城北部,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距离县城××公里,辖××个村(社区),××户××人,人力资源匮乏较为,青壮劳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妇女众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闭塞,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靠天吃饭”“自产自销”,基本上处于“种什么卖什么、卖多少赚多少”的原始状态,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度大、持续增收的途径少。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路精准扶贫,让人民群众长期有较高的固定收入?××镇××村通过创办专合社和村资公司、发展乡村旅游、盘活集体资产等一系列新举措、新机制,实现了农民向社员、导游、股民的三个转变,状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脱贫奔康步伐,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奔康发展模式。一是创办村资公司和专合社,农民变社员。推行“党支部+村资公司+合作社+公共服务组织+农户”模式,创办村资公司××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个,发展社员××人,实现了党员、贫困户的全覆盖。通过“统一购种、自主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种植油用牡丹××亩、雪莲果××亩、罗汉果××亩、羊肚菌××亩、石斛××亩;创新实施“以购代捐”扶贫解困新模式,自主设计“××土鸡蛋”“××籼米”等生态农产品包装,动员帮扶部门和在外成功人士依托合作社,直接从农户手里购买农产品。着眼销售渠道拓展,与锦江商会合作建立“锦商云店”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通过“预定+生产+配送”模式,首批销售大米××斤、土鸡蛋××枚、菜籽油××斤、挂面××斤、花生××斤,销售额达1万余元,较好地解决了散户长期存在的“销售难”问题。合作社当年实现利润××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增加××万元,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余元。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变导游。利用××园区生态、文化资源,建成“春天赏花、夏天纳凉、秋天采果、冬天祈福”、“望山见水忆乡愁、一年四季有看头”的脱贫奔康文化旅游目的地,当地群众人人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向游客讲述脱贫奔康历程。聚居点建成后,村委会出面向村民购买闲置住房,招引企业统一打造成“民宿”酒店,村委会和企业的股份占比51:49,在企业有足够利润空间的同时又保证了村委会的主导地位;尝试在海拔较高、视野较好的山林中建有品味的树尖上的餐厅和酒店,出租给同时持有专业技能证和××从业资格证“双证”的村民,村委会通过收取租金获得收益,然后按照1:2:7的比例将收益用于特困户生活保障、贫困户培训学习、公益设施维护;依托龙吟谷自然风光发展生态观光游,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同时,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脱贫奔康和民俗文化游,既让人们留住乡愁,又能铭记党带领人民脱贫奔康的历史贡献,目前,景云台、骑游道等景点已经建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年纯收入可增加××万元,农民预计人均年纯收入可增加××元。三是盘活集体资产,农民变股民。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新思路,整体推进山地资源、生态资源、政策资源、项目资源、科技资源优化重组,组团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利用集体资源和扶贫资金,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引进工商资本建园区。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就高标准建成红心猕猴桃园××亩;××公司建立脆红李种植基地××亩。在园区经营过程中,创新实施“一折两保+分红”机制,将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整合起来量化成股权,群众不仅能得到固定流转土地租金,同时还能长期享受股权量化带来的分红返利;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土地整理后多出的××亩耕地,作为村上的集体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经营,经营收益按照1:1的比例奖励给“有责任扶贫”考核得分较高的贫困户和用于村上的公益设施维护;深挖库塘、山林等集体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鼓励村民低价租过来发展水产养殖和林下养殖。通过上述举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万元,人均达××元以上,老百姓也将变成“家中有田,企业有股”的“两栖农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存量资产,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激发了农户生产的主动积极性,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钱袋子开始变鼓,探索出了一种集体经济发展与贫困户发展双赢的长效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贫困户精准增收、精准扶贫的目的。
三、思考分析
(一)案例优点
一是因地制宜展潜力。充分利用“四荒”“四旁”等边角资源,通过统一开发、分户承包经营、收益合理分成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种植等边角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
二是精准识别帮真贫。借助互联网为每户村民建档立卡,将农户的家庭情况、劳动能力、产品信息等情况采集到服务器终端,信息公开透明化,户主情况一目了然,对贫困户产品可优先预售。在村集体经济分红等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户,优先发展贫困户。
三是探索形成新模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品牌+市场”等经营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资产、资金等参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定或合作社成员大会决议分享盈余。
四是盘活资产破瓶颈。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增强发展活力。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村集体林地、果园、坑塘、机动地、建设的民宿及餐厅等资源,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变资产为资本,增加集体收入和群众的务工收入。
(二)存在问题
一是村集体经济来源的渠道不多。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和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延续,村集体原有的统筹和集体机动地收入的不复存在,导致相当一部分村成为集体“空壳村”,村集体收入的渠道,除了上级转移支付,大多数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和租凭,再有就是通过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一些专项补助资金。
二是村干部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虽然有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家底薄,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一些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能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当地的潜力,开拓创新寻求出路。
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一些农民群众受文化素质,小农意识的影响,从心理上行动上排斥集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村由于干部努力经营得来的集体资产,老百姓也想分光吃净,宁愿自己走泥路孩子住旧校。公益事业不发展,还有“发展集体经济已过时”,“发展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以及“等、要、靠”等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关心和信心。
(三)意见建议
一是强化精准识别。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之处就在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否则脱贫攻坚无从谈起。在当前政府严厉把控精准识别“准入关”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因利益导向而在贫困户动态追踪上的主观能动性,使政府的宏观把控及准入控制与市场企业的细节追踪优势互补,确保贫困户的精准认定。
二是选优配强班子。要优化村支“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国家正式干部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不拘一格用人才。
三是发展优势产业。立足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城郊型”“种养型”“资源型”“服务型”等类型的集体经济,并根据项目发展需求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进行服务指导。依托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形式,在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上做文章,为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外包、劳务中介、农业生产等微利服务,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等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加村集体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四是持续政策扶持。建立县、镇(乡)两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征、免征优惠政策。在不改变集体资金实际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能人进入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五是凝聚各方合力。深化各级领导帮镇联村、县镇(乡)两级机关部门包村帮扶、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驻村指导等结对帮扶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将结对帮扶情况纳入挂帮单位(部门)及个人考核内容;并扎实推行“村企结对帮扶”活动,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开展项目合作、产品配套、资产出租、农副产品配送、技术支持等,实现双赢。
四、案例点评
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对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有着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个人认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的壮大了,就能更好地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投入,引导农民科技兴农,从而增强农业发展潜力,使农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发挥作用才有可能,才更有利于密切党群干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当然,在以后工作中,仍需要政府加强规范与监督,注重细节与实效,确保真正的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