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决策部署,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以“双百双千”活动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稳步提升,以招商引资工作为着力点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施策,上下齐动,克难攻坚,全市工业艰难回升,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较好。现将一年来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工业运行缓慢回升。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市规上工业低开低走、缓慢增长。1—10月,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4%,较9月回升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完成4.5%以上。
(二)工业投资增速放缓。1—10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增长5.2%,较9月回落5.8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12.4%,降幅较9月收窄56.7个百分点。
(三)主要产品“2升3降”。1—10月,全市生产原煤1906.23万吨、增长12.2%,水泥熟料803.13万吨、增长14.2%,水泥741.95万吨、下降17%,发电量49.07亿度、下降7.9%,电解铝8.5万吨、下降31.8%。
(四)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小幅回升。1—9月,全市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6.5%,较上半年提升1.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全市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重47%。
(五)培育规模企业有突破。截止目前,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4户,9户成长型企业年报入规。预计全年可突破50户。
二、所做主要工作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力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一是精准施策力提工业经济质量。今年以来,在密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针对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关于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提质增效的意见》,并协调出台财政、金融、土地、规划、环保等多个支持工业发展配套政策,形成部门联动,助推动工业稳增长促投资。二是开展“双百双千”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4月份启动“双百双千工程”活动,全市遴选1200多名能力强业务精的机关干部,全面包抓218户规上企业和1000户中小微企业,每月召开问题交办会,实行责任清单制,截止11月底,收到企业提交问题713个,已办585个,办结率82.05%,力促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三是强化服务助力企业提产扩销。年初,集中开展促进工业企业复产复工活动,认真摸底排查,一对一帮扶,促使41户未复工复产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平稳增长。组织开展全市工业品产销对接大会,促成全市60多家企业成功签约,签订产销合同、协议110个,涉及金额6亿元。同时,组织参加第26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中国欧亚国际工业博览会、2021年“一带一路”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会等各类展会10次以上,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1—10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7.8%,高于上年同期1.6个百分点。洁净煤化、电力等百亿产业基本实现。
(二)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一是科学规划统筹谋划。紧盯产业前沿,委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3个区县和2个园区工业转型升级规划,《铜川市转型升级规划》初稿已经形成,指导全市工业追赶超越、转型升级。二是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第三届丝博会上,以“聚力航汽铝、构建新经济”为主题,成功举办航空汽车用铝及新材料产业峰会,包装推介投资3亿元以上高端铝合金等产业招商项目48个、概算投资1020亿元,推动全市签约工业项目180个、计划投资1363亿元,其中合同76个,投资236.3亿元;协议104个,投资1126.6亿元。围绕“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坚持开展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链配套招商,赴广东、山东等地出外精准招商20次以上,深入忠旺、中铝、陕汽、万宝等重点企业对接,精准引进并开工建设河北文达汽车配件、首个日本独资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特比克世立年产1000万片制动摩擦片等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配套项目10个以上,千亿航汽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有力推进。成功对接百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铜川锂电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澳威光电子应用技术产业园6个项目成功签约。三是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位一体”推进机制,局领导按照包抓区县、园区分工,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问题,尤其是9月以来,坚持项目建设周推进工作机制,以项目落地10大要素督查为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开工。上报20个重点项目争取列入全省企业技术改造盘子,为天马电缆等企业争取省级工业转型升级资金720万元。天众公司2万吨铝锂合金、6万吨高性能航空工业铝型材和10万吨铝合金中厚板材等70个项目开工建设,美鑫公司30万吨铝镁合金、格瑞天成新能源电动车、陕西屹泰能源公司油页岩开采等43个项目已经建成。
(三)以工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助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一是着力发展现代陶瓷产业,千亿丝路陶瓷产业集群谋划基本到位。建成耀瓷大师创意园、航空发动机叶片铸造用陶瓷壳模及陶瓷型芯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签订陶瓷项目合同协议项目57个,计划投资413.2亿元,广东佛山东鹏陶瓷集团等知名企业来铜考察发展高端陶瓷产业;上报王彩红等3个工艺美术保护项目申报2021年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遴选马小慧等33人参加省工艺美术大师评,着力把耀州瓷文化符号变成产业符号。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第二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结余资金项目建设,为宜君县太安镇焦寨村和耀州区瑶曲镇贾曲河村两个贫困村建成信息化项目,成为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样板工程。为秦翰陶粒等2个企业争取两化融合项目资金80万元。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环机械公司等2家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待认定,东铭等3家企业通过了2021年度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估考核,铭帝铝业公司申报2021年度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耀州窑陶瓷发展公司省级质量标杆典型经验正在公示。耀州窑艺术观唐陶瓷的南朝印象系列茶具、耀州窑陶瓷发展公司的耀州窑青瓷刻花茶具系、桥畔牌大唐葡园干红葡萄酒3个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先进,列入2021年陕西省重点新产品。四是持续夯实园区平台。为黄堡大师创意园和坡头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获得省级小型微型双创基地和双创示范县区奖励项目资金100万元,争取2021年省级专项资金奖励资金640万元。出台《市级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工业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市级园区已开建、盘活、改造标准化厂房24.58万平方米。五是扎实做好散乱污治理等工作。制定《铜川市2021年错峰生产方案》,确定49家夏季错峰生产企业实行错峰、错时停产。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摸排、确认“散乱污”企业112户,10月底已完成综合整治82户。六是积极对接,完成冀东公司水泥产能置换项目,尧柏万吨水泥生产线产能置换上报待批,百亿环保水泥产业即将实现。完成淘汰鼎新水泥和东方建材共25万吨水泥磨机落后产能任务;申请淘汰铜川铝业16万吨电解铝产能,已断电并封存电解槽,2021年底前完成拆除。七是积极对接,王石凹煤矿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天成乳业年产60000吨液态奶加工项目准入获批,填补了我市乳制品行业的空白。
(四)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为目标,毫不动摇发展非公经济。一是多措并举促非公经济发展。负责起草《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在签发,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开展为期14天的全市中小微企业产品促销会,组织东铭车辆、天马电缆、欧克建材等50余家本地知名企业产品参加促销,销售商品50多万元。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解决融资问题。推荐兴盛德药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争取中、省支持。东铭公司等21户企业上报争取省上在应收账款融资方面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配合金融办征集每季度融资项目,共征集融资需求项目74个。联合市金融办、财政局出台《铜川市帮扶困难企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批已完成6家困难企业帮扶,共发放帮扶资金2340万元,银行信贷2950万元。第二批帮扶企业正在进行中。三是积极推进民营经济显成效。截止10月底,提前超额完成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任务421户。争取省级新增规上企业奖励资金270万元,为21个企业争取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63万元。17户民营企业被省上认定为2021年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主导行业减产大。经测算,1—10月,全市煤炭、水泥、电解铝和电力减少产值90亿元,下拉全市产值增速30.8个百分点;减少增加值19.3亿元,下拉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是导致完成省考6.5%目标任务较差的主要原因。二是工业大项目少。1—10月,在统工业项目90个,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仅25个,总投资过亿元项目仅19个,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三是区县、园区产业项目支撑乏力,工业增长艰难,影响全市。
四、2021年工作要点
(一)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狠抓政策落实,坚持工业运行月调度机制,力促煤电铝水泥四大传统产业有效释放产能,支撑增长。同时,积极引导传统产业提层次、上水平,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补链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6次以上工业品促销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产能。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以上。
(二)强化服务,狠抓项目建设。强化环保等十要素保障,梳理30个重点签约工业项目,落实五位一体项目包抓工作机制,力促百里锂电产业园、冀东和尧柏两个万吨水泥等早日落地建设。加强工业项目库建设,坚持每月深入区县园区和项目建设一线,推动协调解决影响开工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促天众铝锂合金等70个开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力促美鑫30万吨铝镁合金等40个今年建成项目达产达效。全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
(三)精准招商,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百亿元集团,紧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把招商着力点放在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上,积极组织参加西洽会等展会活动,全面走出去开展点对点招商活动,在壮大接续新兴产业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四)跟踪协调,强化企业培育。遴选培育重点,跟踪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引导企业发展壮大,“小升规”。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户。
(五)优化环境,推动中小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强化中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意见的政策激励,支持企业争创全省“行业之星”、“成长之星”、“创业之星”。扎实做好“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打造“双创”示范基地,促使中小微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00户以上,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7%。
铜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12月3日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