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篇)f19110104
2019-11-01 | 阅读:300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目录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1

2019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一

2019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二

 

    2019 年 10 月 28 日至 31 日,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了***中

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 这一决

定具有重大意义, 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 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

的重大举措。

    天下大治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成熟稳定的制度, 是国家

长治久安的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曾在世界上长期领先, 离不开相继建

立的郡县制、 科举制等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自我调节,

也离不开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 这些都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历

史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 为生产高度发达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同时, 社会主义

的理想信念, 总要通过具体的制度体制来实现, 这需要长期艰苦的探

索。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研究国家治理, 但没来得及进行具体

实践。 列宁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有善始而未善终,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回答好“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直在探索国家制度建设, 取得巨大成就。 但

由于发展起点低、 外部环境复杂、 经验不足等原因, 一些制度还没有

达到成熟稳定的程度, 一些制度经常变动, 一些不利因素还存在。

1957 年毛泽东指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 还没有完全建

成, 还不完全巩固。 1992 年邓小平指出,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 我

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的制度。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 。 制度建设更有全局性、 稳定性, 管根

本、 管长远。 ***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

共产党正确回答了从马克思以来的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的问题, 那就

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70 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 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经受了

实践考验, 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

势, 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 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

斗争, 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 巩固好, 使之更加成熟稳定,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定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优越性充分展现, 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

熟定型。 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 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

度。 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为实现“两个一百

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如果说,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回答了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 那么新时代将继续回答如何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

问题。 这无论对于中华民族还是社会主义事业, 都是具有深远意义

的。

201 9 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 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

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 标,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制度

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让发展更有质

量, 让治理更有水平,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

制机制弊端,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构

建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两者相辅相成, 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治理国家, 制度是起根本性、 全局性、 长远性作用的。 然而, 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 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 还要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虽然有紧密联系, 但又不是一码事,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 国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强。 纵观

世界, 各国各有其治理体系, 而各国治理能力由于客观情况和主观努力的差异又有或大或小的差距, 甚至同一个国家在同一种治理体系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能力也有很大差距。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

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

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数千年来, 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

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不是偶然的, 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我们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

切优秀成果, 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而是

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

新的体制机制、 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 更加完善,

实现党、 国家、 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要

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 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

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

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

的。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总体上都有法可依; 我们建设法治政

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使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公民权利保

障更加有力; 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 全社会法治

信仰、 法治意识、 法治观念、 法治思维明显增强; 等等。 没有党

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 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路, 法治中国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

    新时代, 我们要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必须紧紧依靠党

的领导。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的历史交汇期,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加需要发挥全面依法治国的基

础性、 保障性作用, 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这就必须坚

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各项改革, 以改革思维和改革方式推进法治

中国建设。 只有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健全党

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

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才能增强法治领域改革的系统性、 整体

性、 协同性, 更加有效地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 党的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

的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才有坚强政治

保障。

201 9 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

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国家

治理各个方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努力实现国家

各项工作法治化, 实现党、 国家、 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 规

范化、 程序化, 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全面

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的重大意义, 更好发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

本方式的重要作用。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

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增强“四个意识” , 坚定“四个自

信” , 做到“两个维护” ,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坚持改革创新, 突出

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 基本制度、

重要制度, 着力固根基、 扬优势、 补短板、 强弱项, 构建系统完

备、 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加强系统治理、 依法治理、

综合治理、 源头治理,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 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 标是, 到我们党成立 100 年时, 在各方面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 2035 年, 各方面制

度更加完善,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

国成立 100 年时, 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优越性充分展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必须在党中央统一

领导下进行, 科学谋划、 精心组织, 远近结合、 整体推进。 各级

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 带头维护制

度权威, 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 严

格执行制度、 坚决维护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

法治国这一具有标志性、 创新性、 战略性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

突出强调“全面” ,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 在更加全面广

泛的层次上谋划和推进依法治国, 体现了 这场革命的深刻性。 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 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

题,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 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比如,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

司法、 全民守法, 等等。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瞄准法治中国

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进行深刻

总结与创新发展, 体现了 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

来抓, 做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 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 全面地

而不是片面地、 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 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

推进依法治国, 使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统一、 形成合力, 从而深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践中, 我们既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又紧紧抓

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揽全局、 牵引各方的总

抓手, 使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 加快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

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就

能起到举一纲而万目 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的效果, 有利于从深层

次上破解制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依法治国, 最根本的一点, 是全民法治。 人民群众是法治中

国建设的主体, 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标准。

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 不是政府的“独角戏” , 要让群众真

正参与进来, 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

建设带来的实惠。

    通过学习会让大家深刻体会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 虽令不从” , 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带

头” 体现的是更高的标准、 更严的要求、 更实的作风。 因此, 领

导干部要切实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知法、 懂法从而带头

守法, 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 明白什么可以为、 什么不可为,

时刻保持清醒的“法治头脑” 。 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纲要》 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必须深刻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

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自觉遵纪守法, 清清白白

做人, 兢兢业业做事, 真正成为一名忠诚、 干净、 敢于担当的党

的卫士。

    在新的征程中, 依法治国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 只要全面

建立公开、 公平、 公正的法治环境, 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

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 广大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幸福、 更有尊严的

美好生活, 才能牢牢铸就“中国梦” 的基石。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6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