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2019-10-16 | 阅读:24

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两年一次的科技大会,是公司科技创新战线最重要的会议,既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会和表彰会,也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公司转型升级的部署会和动员会,彰显了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

刚才,李铁常务副总作了工作报告,维波副总宣读了表彰决定;会议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了表彰;三个单位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并向公司广大科技人员发出了倡议。这里,我代表公司,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体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结合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作,强调几点意见:

一、立足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创新核心驱动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指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对于我们吉化而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回顾吉化6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发展史,通过一代代吉化人的自力更生,形成了自有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的钳制和封锁。从重水、液氢、特种气体、特种纤维、特种橡胶以及五朵金花的竞相绽放,到李国才的争气弯头、侯德武的喷洒盘、张贞泉的分流式气垫阀等一大批群众性技术革新,再到丁苯橡胶、丙烯腈、ABS等一大批装置的成功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处处闪烁着吉化人的聪明才智,体现着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吉化的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进步与创新就不会有吉化的发展。

站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段时间以来,能源行业的深刻变革,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产业竞争的持续加剧,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打破,规模制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与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任务目标相比,我们缺乏行业领先技术、缺乏科技领军人物、缺乏领跑市场的拳头产品;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信息化集成应用,特别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足,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无论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还是未来实施转型升级项目,都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装置的技术提升,打造更多的优势产品,抢占发展先机,构筑发展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吉化高质量发展,希望在科技创新、出路在科技创新、根本也在科技创新。我们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逻辑关系,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引领吉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着眼全局谋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效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总结多年来的科技创新实践,我们确立了三个面向”“三十攻关的思路,这是科技创新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任务。

一是要面向发展推进主业结构优化升级。近两年,公司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集团公司四个高质量要求,坚持减油增化,深入研究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思路和方案,提高炼化一体化匹配程度,做强做优做大化工业务。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要审时度势,把握发展新趋势,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炼化主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好炼油与化工不匹配、主要化工原料缺乏、化工主导产品产能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要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哪些技术已经掌握,哪些技术需要跟踪,哪些技术具有颠覆性,要进行超前储备,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二是要面向生产推进装置技术和设备升级。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瓶颈攻关,以及一系列短平快项目,大幅提升了装置的运行水平,用小投资换来了大效益。但公司老装置数量比较多,部分装置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仍然相对落后,制约长周期稳定运行和创效的瓶颈问题还不少。这些问题,不能靠淘汰老装置、建设新装置来解决。我们要推动科技创新和炼化生产的深度融合,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装置二次创新,破解生产运行瓶颈,弥补技术短板,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质量效益。

三是要面向市场推进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当前,公司35种主要化工产品中,ABS、丙烯腈、甲甲酯等化工产品的盈利能力比较强,但仍然存在着大路货多、高端产品比例低、质量稳定性不高等问题,有些产品还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市场开发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要真正做强做优做大化工业务,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重视市场调研,满足不同用户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个性化需求。要坚持高端化、差别化、系列化的产品战略,持续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拳头产品,保持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不断增强市场话语权。

三、强化科技保障,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离不开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这是持续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不断营造创新环境、培厚创新土壤,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

一是要持续强化机制保障。创新机制就是释放红利。要科学优化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管理、科技投入、评价奖励等制度,实行更加灵活的薪酬激励政策,推进双序列改革,进一步强化激励和带动作用。要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增强创新自信、多出创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取得实效。要搭建实现科技工作价值的最优路径和广阔舞台,努力创造全员参与创新的大创新格局。

二是要持续强化人才保障。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公司拥有一支专业齐全、素质一流的专家和技术人才队伍,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创新力量。要继续抓好科研团队建设、科技人才和专家培养工作,大力选树领军人物、行业能人。要注重发挥生产装置和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作用,调动最广泛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创造活力,鼓励其立足本职、钻研技术。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争做创新先锋,争当技术能手,助推公司发展,成就个人事业。

三是要强化组织和文化保障。要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其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研究力度,基于现有产业布局、结构和市场地位,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创新集成优势。要积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尊重广大员工的首创精神,使创新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人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企业环境。

同志们,攀高峰不怕千般苦,求创新何惧万里遥。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优势专长,同公司的转型升级和员工幸福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公司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2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