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2025年县区公安局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调研报告
青少年犹如初升的朝阳,是国家的希望之星,是民族的未来栋梁。推动未成年人健康、全面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更是县区公安局的重要职责所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上级公安机关关于未成年人相关工作的要求,本县区公安局组成专门调研组,就2025年以来本县(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着重剖析该项工作的特征及成因,广泛收集关于进一步强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县(区)未成年人的基本概况
本县(区)常住人口约为X万人,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数量达X万人。在这些未成年人中,本县(区)户籍者占比X%,非本县(区)户籍未成年人占相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每逢假期,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本县(区)数量增多,流动未成年人规模达X万左右。县委、县政府始终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置于重要位置,2025年以来,县委[领导姓名]书记、县政府[领导姓名]县长等领导多次做出相关指示,各级部门积极响应,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多管齐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例如,县区公安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县(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保护工作的实施细则》,并深入社区、学校调研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开展情况。各街道(乡镇)派出所联合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守护青春,法护成长”未成年人法治普及行动,积极排查帮扶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等,切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防线。本年度上半年,全县(区)共举办各类法治安全活动近X场,未成年人的法治与安全意识得到逐步提升。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动机的单纯性与冲动性。未成年人犯罪常因一些简单琐事引发,或是出于单纯的模仿心理,或是为了一时的意气用事。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思考深度,其犯罪行为大多缺乏预谋性,往往是瞬间冲动的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单纯性和冲动性特征。
(二)特殊家庭不良社交环境影响。特定家庭背景与社交环境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偏高,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男性占比较大,且多数来自于特殊家庭结构或者不良社交环境。其中包括父母疏于管教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以及与不良社会青年交往频繁的群体。这些未成年人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游离于社会正常秩序之外,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犯罪形式的团伙化倾向显著。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单独实施犯罪时往往存在恐惧心理。因此,他们倾向于结成团伙,互相壮胆。这些团伙多以同学、朋友关系为纽带,通过网络或线下聚集,在主犯的带动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团伙化特征。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