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4篇)2025年8月好文”品鉴官”推荐文章及赏析文字汇编
目录
一、地方党委
1.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12.福州市委书记郭宁宁: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续写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这篇大文章……83.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
以系统思维重构乡村人才振兴体系16
二、单位部门
4.绍兴市委组织部部长谢国民:
改进领导方式常态长效减轻基层负担2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
(2025年7月)
一、推荐理由
这篇是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2025年《党建》杂志第7期刊发的署名文章。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主要是阐述湖北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工作成效,充分体现了作为省级地方党委“一把手”的政治站位,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主题突出,结构严谨。主题越鲜明,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而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支撑这文章的躯体,骨骼挺立,脉络分明,才会造就俊朗健壮的形体。这篇文章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展开,从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乡发展、文化建设、从严治党等多个方面分别阐述湖北的落实举措与成果,每个部分都紧扣主题,且各部分之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有条理的体系。
二是数据详实,论证有力。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精确量化,用数字说话,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可信度。为增强文章说服力,本文大量运用数据进行论证支撑,如“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6万家”“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增长9.6%”“全省游客接待量3.5亿人次、增长13.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13.8亿元、增长15.2%”等。这些具体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湖北在各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使文章的论证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
三是语言精炼,表述准确。语言是文章宣事达理、表情写意的工具和手段,也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和基础。在阐述各项政策、举措和成果时,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用词精准,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冗长的表述。像“建立‘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产业发展机制,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核心内容。
四是善用排比,增强气势。排比修辞因为能够明快文章节奏,增加文章气势,抒发真挚感情,与公文写作鲜明性、生动性要求相契合,在公文尤其是公
文标题中应用非常广泛。文章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如“打造新时代‘九州通
衢’,......推动新时代‘九州通商’,推进新时代‘九州通融’”等,不仅使文章节
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二、正文赏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湖北考察,对湖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要求我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对湖北工作提出更高目标、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强科技、壮产业、防风险、惠民生,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道路,荆楚大地呈现出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第一部分,直接点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主题,从而自然引出正文阐述湖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成效。)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求我们“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积极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攻难关、促转化,科技创新聚势突破。打造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滚动实施全链条攻关,加快建设高校创新体系,存储芯片、心肌旋切、人造太阳氘氘聚变、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加快突破、世界领先。2024年,我省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6万家,在数量上连续4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67%,创新创造成为荆楚大地最强劲的旋律。
转方式、调结构,产业发展积厚成势。建立“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和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抢先布局6G、氢能等25个未来产业新赛道,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贡
献率保持在35%以上,成功研制“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楚宝”等10款人形机器人。
抓保护、强治理,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双十行动”,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成为常态。构建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制度三大体系,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截至2025年5月,碳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41.4%,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了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第二部分,围绕科技创新聚势突破、产业发展积厚成势、绿色发展成效明显三个方面,阐述湖北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的成效。)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
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改革开放寄予厚望,要求我们“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改革”,“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我们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立足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强化枢纽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以改革之力、开放之为,撬动中部、服务全国。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抓好大财政、国资国企、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开展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清理,加快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盘活国有“三资”3708亿元,带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6%。深化国企功能性改革,提升国企核心功能和竞争力,省属企业由37家整合为21家,营收由2020年的124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238亿元。开展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结算率、决算率和通过率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以建设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以离岸在岸一体化推动新时代“九州通商”,以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推进新时代“九州通融”。“市市通高铁”目标顺利实现,中欧班列(武汉)连续2年开行突破1000列,全球第4个、亚洲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100条,货邮吞吐量累计超过180万
吨、跻身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7000亿元、增长9.6%,进出口总量于4年间跨越3个千亿级台阶。
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全周期服务、全链条协同、全社会参与,全力降成本、提效能、稳主体、强保障,连续3年每年为各类经营主体降低成本超过10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04%。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湖北排名稳步上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良好营商环境助推企业加快成长,市场主体连续4年每年增长超过百万户。(第三部分,围绕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三个方面,阐述湖北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的成效。)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我们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全面提升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形成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
做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建立武汉、襄阳、宜昌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引领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城市群发展;推动宜昌打造“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带动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24年,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GDP增速靠前,襄阳、宜昌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激活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百强县进位、千亿县扩容,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一县一业”培育10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8个全国百强县位次持续前移,15个县市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连续9年获“好”等次。构建乡村富民产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基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