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4篇)校长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材料汇编(学校-中学)
校长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校-中学)
同学们,早上好!在这春光明媚的新学期,我们初步作别三年新冠疫情,从此踏上新征程!在此,我以《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为题向大家送上我的良好祝愿。这个标题引自习总书记2023新年贺词。他说“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为什么要奋斗?环顾海内,中华儿女正齐心协力,努力振兴因三年疫情而失落的经济,春节震撼的爆竹声显示中国苏醒的活力。环顾国际,天下并不太平,俄乌战争枪炮声可与春节鞭炮声比高低,但它炸起的却是血雨腥风……中美博弈,美西方对中国高科技打压无所不用其极,华为公司遭到全方位制裁,民用“流浪气球”在美国上空被击落……在西方眼中,只有从事低端经济的中国才是安全的。是的,当我们的天宫环绕地球,当我们的运20、歼20展翅翱翔,当山东舰航母奔赴星辰大海时,中国高端芯片短板仍待攻克;当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无比自信时,在英语统治的国际舆论场,奋力抗疫、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却被不断抹黑造谣,而来自中国的声音仍微乎其微……这些短板是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上的拦路虎,中国仍需奋斗!
谁来为中国奋斗?历史的接力棒是要传承的,那些歼击机、天宫实验室的设计师必将逐渐老去,谁来攻克芯片的堡垒?谁来接力中国未来的飞跃?答案就是在场的你们,就是正当青春年华的你们!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唯有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担当历史重任,推动我国科技飞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灿烂的影子。祖国呼唤你们奉献优异的成绩,祖国需要你们高远的志向!
如何努力奋斗?答案首先就是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唯有目标,方可行远;唯有力行不止,方能“虽远弗届”。青春作伴好读书,青少年阶段是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代!歼20总师杨伟15岁参加高考,总分距满分仅差一分。他扎实的学习和坚定报国志向为他成就祖国的隐身战斗机事业奠定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中生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就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目前,新课改提上日程,这是人才强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强调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动手实践、终身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
岁月匆匆,初中只是人生短暂的一段。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等理念,就是践行我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新学期开始了,疫情缓解了,希望同学们在校内,用好时间,学习锻炼,与同学们切磋技艺;与老师们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家时,参与社会实践,与家长亲情沟通;与同学们相约走进更多的社会场景。在努力学习和健康的生活中茁壮成长!
同学们,新学期伴随中考季、毕业季。初三同学们须奋力一搏,展示自己的三年学习成果。要通过优秀学业成绩向师长,向祖国证明自己:我们有能力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验,有能力在祖国需要的领域做出自己的重大贡献。
同学们,平时表现和毕业成绩就是对自己激扬青春的最好证明!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梦想,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祝同学们新学期学习进步,祝初三同学金榜题名!
校长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校-中学)
各位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今天我们又回到工作岗位上,新学期的忙碌又开始了。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到现在快一年的时间了。年轻教师可能不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我这里简单和大家回顾一下:1952年,我国借鉴原苏联的教育模式,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推行双基教学的课程观,“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入双基目标时代。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三维目标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导思想中有这样一段话:“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课程改革迈入核心素养目标时代。
如何理解课程改革三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双基如剃头、三维目标如理发、学科核心素养如美发。上世纪50年代我们都没钱,那时候只能剃头;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开始有钱了,就把剃头变为理发;到了21世纪,理发又升级成了美容美发。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的道理,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也能体现出我们对目标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准确。
事实真的如此吗?新课程标准颁布快一年的时间了,与新课标同步的新教材也从今年暑假后各学段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我现在问一个问题:你能准确地说出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吗?恐怕不到十分之一。尽管我们学校从上学期就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新课程标准,寒假期间也倡导老师们积极学习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课程专家讲座,我想学习效果良莠不齐。有的老师说理论书籍枯燥,看不进去;有的老师说专家讲座“高、大、上”,听得云里雾里不接地气。今天我就做一个知识、理念的“搬运工”,我只是一名中师毕业生,学历不高,视野受限;今年55岁,年龄不小,而且半年来腿也不好使,但我相信只要能坐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接受新的思想理念,一个人就不会老去。否则,30岁的身体,60岁的大脑。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拥有教育情怀的心!下面我力求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路径、接受得了的理念,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触摸新课程标准的脉搏。由于视野所限、能力所限,我这个“搬运工”有的地方可能是鹦鹉学舌,满足不了老师们的胃口,一家人坐在一起知无不言,抛砖引玉吧。愿这次交流开启我校新学期教科研工作的序幕——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改,让我们带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前行!
大家都知道上海中心以“龙”为意象的,是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是地标性建筑,是以“凤”为意象的,其初始概念是法国建筑设计公司的,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我举的两个例子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一座地标性建筑首先确定建筑的灵魂(意象),然后是图纸设计(路径),第三步才是工程施工。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灵魂,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于图纸,教材是建筑材料,老师是施工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把学生的德“立”起来、如何把人“树”起来?假如我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一员的话,我说的是假如。如何做顶层设计?思考的路径是什么?课程修订组的专家们一定要首先考虑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之后,15岁中国学生希望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代表国家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三有”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培养目标,修订组曾经尝试用5种不同的思路来表达,共654个字,改了至少57稿。育人目标明确了,接着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让这个未来的画像成为现实——课程改革。那么,2022版课程标准有哪些新变化?
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