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延安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5-09-07 | 阅读:160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延安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批示要求,我委会同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局等部门,以“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为题,深入全市14个工业集中区,采取实地考察、座谈讨论、数据分析、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全国共有407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含苏州工业园区),据研究机构测算,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GDP占全国GDP的四分之一。产业园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为全国产业经济发展探索了成功的经验与模式。

在产业园区化发展引领下,我市积极探索推进产业园区化发展。2009年4月,安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我市拉开了产业园区化发展序幕,各县区也积极探索推进园区化发展路径。2016年2月,市四届六次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了全市产业园区布局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三区九园”工业产业格局、“四核百园”农业产业格局、“一核四片”文化旅游产业格局,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观摩了全市12个县区的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延政发〔2018〕3号)、《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延政办发〔2018〕34号)等政策文件支持产业园区建设。2021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7〕110号)精神,结合我市17个工业集中区存在的总体规模小而散、同质化问题突出、集约度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各个园区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园区发展功能、产业发展方向、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判,对全市产业园区发展进行了布局调整,形成定位相对明晰、发展方向相对明确、各具特色的14个工业集中区。全市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的发展历程。

二、产业园区发展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三个年”和“四个经济”为主要抓手,以打造“五集四区”(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政策集成支持;产业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先行区、改革开放引领区、吸纳就业核心区)为目标,扎实推进各类产业园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园区经济体量初具规模,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在产业园区化发展驱动下,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稳步推进园区建设,园区经济体量逐年增长。2022年,全市1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值突破千亿,达到1039.24亿元,同比增长27.3%。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园区达到3个、50亿元以上7个。产值增速排在前五位的吴起、延长、洛川(工业)、宜川、甘泉分别增长3.4倍、45%、39.8%、38.7%和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42亿元,同比增长23.8%,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7个百分点。园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园区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顺应招商引资和市场需求,各县(市、区)政府逐年增加投资,园区道路及绿化、亮化、水电气讯、污水固废垃圾处理、安全应急等基础设施逐年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市14个县域工业集中区除黄龙外,均实现了“五通一平”,黄陵、宝塔、甘泉、洛川工业园区已实现“九通一平”。总规划面积82.0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8.24平方公里,建成率34.4%。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3.71万平方米,在建27万平方米。相对优越的空间条件和环境使园区成为全市产业发展首选之地。园区从业人数4.6万人、入园企业446家,其中规上企业14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6.27%。安塞、黄陵高新区分别于2019年、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洛川、延长、延川、宝塔、富县、安塞、志丹、子长、宜川、黄陵、吴起等11个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占全省总量38%。

(三)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园区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依托“一县一策”事项清单确定的县域首位产业、第二主导产业,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园区专业化、特色化转型调整正在推进,产业链条、科技创新平台、科创企业不断向园区汇聚,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等“链主”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志丹工业园区围绕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引进了绿能科技龙头企业,聚焦天然气、石油伴生气化工,做长做强产业链,2022年园区产值达到61.8亿元;洛川苹果园区、甘泉农产品加工园聚焦苹果、设施农业、现代养殖和小杂粮4条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有效衔接,实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宝塔、安塞工业园区围绕新能源和能化装备制造产业链,引进了阳光储能电池、鑫天益高端智能阀门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项目;黄陵煤电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各园区通过招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逐步形成园区特色化产业链条,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落地园区。

(四)科技创新作用凸显,园区产业提质增效。黄陵、安塞高新区建成了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宜川工业园区纳入全省秦创原总窗口地市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子长、延长、富县、洛川等园区设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全市工业园区入驻科技型企业117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瞪羚企业1家,园区企。

(五)园区管理机构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市14个园区均设立了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其中宜川、黄龙为科级建制,其他12个均为副处级建制,10个园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安塞、黄陵、宝塔、洛川(苹果园区)、子长、黄龙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不断深化“去行政化”改革。黄陵成立了黄陵县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服务园区投融资、园区建设、物业管理、农副产品销售及加工等。洛川成立了洛川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园区日常管理、基础设施、信息咨询等运营服务,不断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宝塔、安塞、黄陵、延长、延川、宜川、黄龙、富县、吴起等县(市、区)围绕园区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和数字化园区建设等采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设立人才引进资金池、领导干部包联园区企业、全程代办、“并联”审批等措施,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助推项目加快落地。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