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党课讲稿:以两山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5-08-16 | 阅读:1604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党课讲稿:以“两山”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5年7月29日)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秉持“两山”理念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一、我国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我国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我国具有景观多样性的优势,拥有山地、丘陵、平原、海洋、湖泊、河流等地形地貌。全球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貌类型,中国均有分布。但是,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青藏高原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易发生水土流失,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0%以上,而适宜居住的空间集中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我国水资源短缺。一是资源性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红色警戒线。二是结构性缺水,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水资源短缺也在威胁着自然景观的存在。比如,位于甘肃敦煌的月牙泉景观,在20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降,进入21世纪以后,月牙泉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现在我们看到的月牙泉,是人工补水的结果。

我国荒漠化严重。20世纪30年代,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首次提出人口密度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这条线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方式等人文环境差异也大。其西北侧为风蚀区,存在风蚀沙化问题,带来沙尘暴;东南侧为水蚀区,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易引发泥石流。

我国生存性和发展性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煤

炭等资源,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差很多。在我国碳排放来源中,发电和供热行业、制造业、建筑业的占比达到60%以上,农业、工业、交通也占有一定份额。自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我国持续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要注意,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产品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且消耗量很大。

二、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广泛的、普适的、可操作性强的时代应用价值,且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自商周以来,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管理山林河湖的官员。虽然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成文的法律法规,但其世代沿袭的宗教、习俗等都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利用自然山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保证了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有效减少洪水灾害影响。

古代先民具有非常强烈的节水意识。安徽江南民居流行“四水归堂”的布局方式,以四面坡屋顶向中心天井倾斜为特征,使雨水汇集至天井区域,形成“四方之水汇明堂”的格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潮汐差大,河流常受海水咸潮的倒灌,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进行。唐宋元时期,随着沿海地区农业开发的加快,海堤工程系统的建成,为隔绝海潮的入侵,使内河咸淡分离,并蓄积淡水供给农田灌溉用水,在众多的通海溪河上相继修建堰闸,以拒咸蓄淡。北京团城在地下铺设涵洞,通过一口古井接收雨水,涵洞中储存的水经过蒸发后渗透至土壤中,滋养古树。

江苏兴化垛田,是华夏先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孕育出的一种独特农业地貌。兴化先民们为了开垦荒地、抵御洪涝灾害,从原来的湖荡沼泽中积土成丘,垒土成田,形成了一条条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垛田,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地,但是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四面环水,为的就是方便船只进入进行种植。这样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典范。与之相似的是,台田模式,比如山东东营的“上农下渔”。台田模式建设基本思路是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台地特征与排水网络结构为其核心要素。建成后,黄河水漫灌,盐碱逐渐下渗,变为良田,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次成功尝试。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2024年,安徽徽州发生强降雨,

其古城、古村落、古街区里修筑的古代水利设施依然发挥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新疆的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云南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以水作为核心的水利系统构成了循环体系。在垂直的山地环境下,地形地貌、立体气候和植被三大自然条件为哈尼梯田农耕提供了水环境基础。冬末春初,从红河河谷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半山区受气流的压降,形成茫茫云海,在一片片茂密的森林中化成绵绵雾雨,大量倾泻在这一地区,孕育了广袤的森林;由于森林的巨大储水作用,在森林和崇山峻岭的管沟中,形成无数的山泉、水潭、溪流,造就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源体系。林中营沟中流淌的无数溪流,在灌溉了梯田之后,又复归红河和藤条江水系中去。水分在这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升腾下泻,云海产生的雾养育森林,森林贮存了雨、水,又排放出大量的溪流经过村庄,灌溉梯田,最后进入江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乡村污水处理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古代村庄利用坑、塘、堰、坝等低洼的地方,储存生活污水,种植水生作物。

可见,古代先民恪守朴素的“两山”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自觉践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包含的生态伦理、生态技术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应当取其精华。“两山”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高度契合。“两山”理念并非对古代思想的简单复刻,而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1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