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夯实组织工作基石:干部人事档案十大类材料规范化整理实务》培训讲稿
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党校这个重要的学习平台上,与各位同志共同探讨和学习一项我们组织人事工作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干部人事档案的整理与管理。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夯实组织工作基石:干部人事档案十大类材料规范化整理实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把干部选拔任用政治关、廉洁关、能力关”。而干部人事档案,就是记录干部成长轨迹、反映干部德才表现的“政治名片”和“历史凭证”。它是我们党管理干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中组部2018年颁布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要求,档案审核必须做到“凡提必审、凡进必审、凡转必审”。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的培训,不讲过多的空泛理论,我们将聚焦于“业务”二字,直接进入操作层面,详细解析干部人事档案十大类材料如何精准归类、如何规范排序、如何处理疑难问题,并结合数字化管理的新趋势和专项审核的高要求,为大家提供一份“干货满满”的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干部人事档案十大类材料整理规范详解
根据《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我们的档案材料主要分为十大类。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深入剖析。
一、第一类:履历类材料
内容与范围:这是档案的“封面”和“索引”,主要反映干部的基本情况、个人经历、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核心材料包括:不同时期填写的《干部履历表》、《简历表》、各类《人员登记表》(如公务员登记表、参公人员登记表)、个人简历以及用于更改姓名、民族、籍贯等基本信息的依据材料。
整理与排序要点:
1.时序排列法:此类材料严格按照形成时间倒序排列,即最新形成的材料放在最前面,方便查阅者第一时间了解干部的最新情况。
2.核心材料置前:最新、最完整的《干部履历表》应放在本类材料的最顶端。
常见问题与操作要点:
信息不一致:经常发现不同时期填写的履历表信息有出入,特别是“三龄两历”(年龄、工龄、党龄,学历、经历)信息。整理时要特别标注,并联系干部本人核实,必要时需提供证明材料,形成组织认定结论,归入第五类。
履历表版本:要确保档案中至少包含一份1999年版《干部履历表》,这是组织部门的规范要求。对于缺少关键版本履历表的,应督促干部按要求补填,经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审核盖章后归档。
手续不全:履历表必须有干部本人签字、填表时间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审核意见及印章,缺一不可。
二、第二类:自传和思想类材料
内容与范围:主要反映干部的个人成长历程和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自传、带有自传性质的学习、工作小结、重要的思想汇报、党性分析材料、入党申请书(有多份时,保留内容最详实、最能反映入党动机的一份即可)等。
整理与排序要点:
1.时序排列法:按材料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自传材料在前,思想汇报、党性分析等材料在后。
常见问题与操作要点:
材料性质界定:并非所有个人小结都可归入此类。只有那些系统回顾个人经历、深入剖析思想动态的材料才符合要求。日常的工作总结应归入第三类。
真实性:材料必须由干部本人撰写并亲笔签名。打印稿件需在末尾亲笔签名并注明日期。
三、第三类:考核鉴定类材料
内容与范围:全面反映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包括: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登记表,干部考察材料,工作调动、录用、任职前的鉴定,民主评议材料,以及离任审计结论性材料等。
整理与排序要点:
1.时序排列法:按考核鉴定的时间顺序排列。最新的年度考核表放在最前面,方便连续查看。
2.考察材料附后:与某次任免相关的干部考察材料,应紧随该次《干部任免审批表》(第九类)之后,并在第九类目录的“备注”栏中注明“附考察材料”。
常见问题与操作要点:
年度考核连续性:自1994年实行公务员年度考核制度以来,考核登记表应保持完整、连续。对缺失的年份,需由干部所在单位出具情况说明,或协调原单位补办手续。
材料规范性:考察材料必须有考察组负责人签名、考察时间,并加盖派出考察组的党委(党组)印章。离任审计报告本身不归档,只归档审计结束后形成的结论性材料。
四、第四类: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类材料
内容与范围:反映干部的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内容庞杂,需采用二级分类法。
(一)学历学位材料:高中以上学历的毕业登记表、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需组织审核盖章)、学籍材料等。
(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表、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聘任书等。
(三)科研学术材料:重要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的评定、鉴定材料(非著作论文本身)。
(四)学习培训材料:六个月以上的出国学习、培训或在党校、行政学院等机构脱产学习、培训的材料,如学员登记表、结业证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