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区宣传部长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推动我区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关乎农村的和谐稳定,关乎群众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筑牢思想根基,凝聚文明共识
我们要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强化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我们要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作为指导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原原本本学、深入系统学,深刻领会其中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重点,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开展多样化理论宣讲活动,组建专业宣讲队伍,深入乡村、社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故事宣讲、文艺表演等,把理论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宣讲队伍要结合农村实际,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交流活动。三是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干部群众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真正补足精神之钙。要建立学习台账,对干部群众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学习不走过场。此外,要注重发挥家庭在理论学习中的作用,开展“理论进家庭”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传播先进思想。
(二)弘扬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
主流价值是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弘扬主流价值对于引领文明风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乡村发展各方面,通过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栏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结合农村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体的行为规范,让群众易于理解和遵守。在学校、企业等场所也要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评选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报道,让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同时,要建立先进典型帮扶机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增强群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重大节日期间,要精心策划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要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编写红色故事,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此外,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开展主题教育,提升思想觉悟
主题教育是提升群众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要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引导群众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群众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和奋斗经历。要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成果,展示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关怀和支持,增强群众的感恩意识。二是开展“诚信友善”主题教育,倡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诚信经营户评选、邻里互助活动等,营造诚信友善的乡村氛围。要建立诚信档案,对村民的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对诚信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在邻里之间,要组织开展互助小组,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增进邻里感情。三是实施“孝老爱亲”主题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孝亲敬老活动等,引导群众尊敬老人、关爱亲人,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要定期组织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如为老人送温暖、办实事等。对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婆婆”等,要进行表彰和宣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孝老爱亲教育,培养他们的传统美德。
(四)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能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开设乡风文明建设专栏、专题,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要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策划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提高宣传效果。传统媒体要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新媒体要注重时效性和互动性。二是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制作推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吸引群众关注和参与,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格局。要组建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提高内容制作质量和传播效果。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新媒体内容创作,分享身边的文明故事和乡村变化。三是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动态,对涉及乡风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回应和引导,防止不良舆论扩散,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要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舆情隐患。对出现的负面舆情,要迅速反应,妥善处理,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传承优秀文化,彰显乡土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根与魂,传承好、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乡土特色,让乡风文明更具生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擦亮特色名片
每个乡镇、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挖掘好这些本土文化资源,就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独特的魅力。一是全面普查本土文化资源,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乡镇、村(社区),对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登记,建立详实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摸清家底。在普查过程中,要注重对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的走访,收集他们掌握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要对普查到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要建立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文化资源信息。二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根据本地文化资源特点,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如特色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产品等,提升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结合市场需求,对文化品牌进行包装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展销会等活动,展示本土文化品牌的魅力。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侵权行为。三是加大本土文化宣传推广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本土优秀文化,讲好本土文化故事,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让本土文化名片更加闪亮。要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资料,如宣传片、宣传册等,全方位展示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将本土文化宣传融入旅游宣传中,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此外,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
(二)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历史记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记忆,守住了乡风文明的根基。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对辖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制定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责任,确保文物安全。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文物的修缮和维护。同时,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二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收徒传艺,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要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可以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具有非遗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三是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和村落进行修复和保护,保留其原有风貌和特色,让群众在历史的印记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修复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和生态,避免过度开发。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