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县纪委书记在全县统计造假专项整治部署会上的讲话
2025-08-02 | 阅读:1602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县纪委书记在全县统计造假专项整治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统计造假专项整治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统计造假专项整治的决策部署,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坚决打好统计造假专项整治攻坚战,切实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统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指南针”,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治理的重要依据。然而,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严重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严重干扰宏观决策,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统计造假专项整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统计造假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

统计工作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更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密相连,开展统计造假专项整治,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维护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

统计数据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是反映国情国力、衡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一是统计数据连着政治方向。准确的统计数据能够帮助党和政府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制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心的方针政策,确保党的执政方向不偏离。二是统计数据关乎执政基础。虚假的统计数据会误导党和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导致决策失误,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三是专项整治筑牢执政根基。通过专项整治,清除统计造假行为,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支撑,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为指引,统计造假会严重干扰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是统计数据是经济决策的“导航仪”。真实的统计数据能够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的态势,为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重要参考,引导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二是统计造假是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虚假的数据会掩盖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使得一些错误的发展模式得以延续,阻碍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专项整治为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开展专项整治,纠正统计数据中的不实之处,让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得以呈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提供保障。

(三)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统计数据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虚假的统计数据会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统计数据关联民生政策制定。无论是就业、教育、医疗还是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政策制定,都离不开准确的统计数据,虚假数据可能导致政策制定不符合群众实际需求。二是统计造假侵害群众现实利益。例如,在扶贫工作中,虚假的脱贫数据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得不到扶持;在物价统计中,不实数据可能掩盖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三是专项整治保障群众利益实现。通过专项整治,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使各项民生政策能够精准落实,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决策的科学性和行为的公正性,而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支撑。一是统计数据是政府公信力的“经验交流”。群众通过统计数据来了解政府的工作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真实的数据能够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二是统计造假是政府公信力的“腐蚀剂”。一旦统计数据出现造假,会让群众对政府的诚信产生怀疑,损害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三是专项整治重塑政府良好形象。通过严肃查处统计造假行为,公开透明地公布真实数据,向群众展示政府维护数据真实性的决心,从而重新赢得群众的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排查统计造假的突出问题

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精准排查出统计造假的突出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整治工作。当前,我县统计工作总体是好的,但在个别领域和环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统计造假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排查、深入剖析。

(一)数据源头环节存在的造假问题

数据源头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源头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目前在数据源头环节存在不少造假现象。一是虚报数据“浮夸政绩”。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在数据上报时故意夸大实际情况,虚报经济指标、项目进度等数据,造成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瞒报数据“规避责任”。部分企业和单位为了逃避税费、规避监管等,对一些应该上报的数据故意隐瞒不报,导致相关统计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二是漏报数据“工作疏漏”。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练等原因,一些统计人员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漏报现象,使得部分重要数据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影响了数据的全面性。三是编造数据“凭空捏造”。极少数单位和个人无视统计法律法规,完全脱离实际情况,凭空编造统计数据,以此来应付检查、蒙混过关,这种行为性质极为恶劣。

(二)统计过程环节存在的造假问题

统计过程是数据产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环节中出现的造假问题会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是篡改数据“随心所欲”。一些统计人员或相关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随意篡改,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数据结果,使统计数据失去了本来面目。二是凑数填报“敷衍了事”。在统计填报过程中,不认真核实实际情况,而是根据经验或大概估计凑数填报,导致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三是重复统计“虚增总量”。由于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统计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对同一统计对象进行多次统计,造成数据重复计算,虚增了统计总量,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四是混淆口径“误导判断”。在统计过程中,故意混淆统计口径和范围,将不同类型、不同范围的数据混为一谈,导致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特定领域的实际情况,误导决策者的判断。

(三)数据审核环节存在的造假问题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