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共同富裕思想的建构逻辑及时代价值
2025-07-26 | 阅读:160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共同富裕思想的建构逻辑及时代价值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构成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探索历程构成其历史逻辑,新时代的现实场域构成其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上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在世界共同繁荣与发展中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建构逻辑;时代价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民生福祉。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共同富裕思想,本文尝试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时代价值等不同视角,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历程***同富裕思想独特的价值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以期更好地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从理想到理论:共同富裕思想建构的理论逻辑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理想的无限向往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在古今中外的社会构想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弊端,只有公有制能够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奠定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推动社会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经过几千年的继承与发扬,这种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植着对共同富裕理想的初步构建与创新发展。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和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都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美好设想,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与文化给养。中国古代素有大同社会理想的传统和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就显示出人们对于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儒家文化兴盛之后,人们“天下为公”的社会愿景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儒家文化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同富裕理想最早的理论根源。通过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真切呐喊,东晋诗人陶渊明构想的世外桃源,两宋时期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可以明显看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也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富裕理想的萌芽与发展。但是囿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人们对于“天下为公”的期望只能寄托于某个圣人的“超能力”上,因此这种憧憬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这同样展示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近代革命家、思想家们力图构建一个平等博爱的社会的美好构想。但是这种设想同样受制于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妥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构建了中华民族对于共同富裕理想的价值认同,推动形成中国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朴实智慧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构想。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早在19世纪初期,西欧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就对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完全自给自足、全社会共同享有,不存在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也没有贫富差距过大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但这个“理想社会”具有不可避免的空想性与不可实现性,脱离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因此不具备现实实践之可能。马克思后来发展的共产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其最大区别在于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与运用,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构想。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自由贸易并不是造成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严重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最根本原因,这一矛盾的最大痼疾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财产私有制。私有财产是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人的异化一经产生,就与私有财产互为因果。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马克思阐明了共同劳动与公平分配的原则,他提出:“在人人都必須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255劳动者作为人类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中,才能彻底摆脱资本家的践踏,才能彻底从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从理念到行动:共同富裕思想建构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矢志不渝地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向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大步前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勠力同心为实现共同富裕奋力拼搏的艰苦奋斗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革命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革命奋斗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就是这个目标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提出,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矛盾积怨已久,无产阶级生活无比凄惨,贫富分化和阶级压迫是中国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的革命抱负作出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系统地阐明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一针见血地指明无产阶级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主力军,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革命可以争取的朋友,革命须以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主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难革命的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等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打土豪、分田地”作为惠及民生的主要土地方针,力图创建一个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新社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尝试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使穷困的贫下中农获得土地,能够做到粮食自给自足,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这一举措为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局部地区的生产生活实践先行确定了一条具有可实施性、可计划性的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相结合,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历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制度奠基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