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觉醒年代观后感(34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1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刻画了许多经常客串历史、语文课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今天我要说的应该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鲁迅。
片段一:鲁迅第8集出场,场面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被当街处决,但人们不仅不怕,还抢着用馒头蘸人血,愚蠢地认为这可以治百病,而鲁迅他不回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说明,人们的愚昧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是一种常态。图片
片段二:鲁迅第9集出场,就是这样一个场面:鲁迅一个人站在教育部门口,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拄着一块儿长木板,上面写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车来来往往(有的还一副看傻子的模样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表达出他的决心:坚决不和张勋同流合污,体现了他的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现了鲁迅写作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具体场景。背景是这样的:鲁迅在北京和同学聚会,聚会中周作人探听到一个叫杨开铭同学的消息:
杨开铭是个热心肠,之前回了老家教书,对一个寡妇多有帮助,为此遭了寡妇的族人非议。后来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妇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结果第二天被人给知道了,寡妇的族人就把寡妇给抓了起来,活生生沉到池塘里面淹死了。杨开铭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直接就疯了。
回到家里,鲁迅听周作人讲完杨开铭同学的信息,刚来得及感叹一句“疯了”,他表弟久荪就从门外滚了进来,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杀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来。感情这个可怜人也因为来京一路上看见太多人饿死,受了刺激,神经错乱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编辑部找上门来,几个主笔一起请鲁迅出山。鲁迅对于之前的杂志作品给他们指出了三条缺陷,其中一条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话文学作品,比如像白话小说。图片
所以当鲁迅下定决心要写稿的时候,在见识到两个疯子,尤其是让他们变疯的黑暗荒诞的社会现实之后,鲁迅决定以自己可怜的表弟久荪为原型,写作《狂人日记》。他一鼓作气写了个通宵,眼睛都红了才停笔,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萧红女士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敬业投入的人。但鲁迅先生的
写作,不仅是赶稿子,还是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思考,对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尽管鲁迅先生已经逝世80多年了,但通过《觉醒年代》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不苟言笑的斗士,也有着风趣幽默的一面。
觉醒年代观后感2
不止一位身边的人说过,《觉醒年代》是他们唯一通宵追过的剧。听后,我不禁疑惑:什么样电视剧能有这么大的魔力?但等我接触《觉醒年代》之后,却顿觉相见恨晚,果然是一部值得通宵追的剧。
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延年和乔年。陈独秀常年在日本做革命事业,无心顾及家庭,却正好磨练了陈延年和陈乔年勤朴、自立的性格。虽然他们的父亲在中国已经鼎鼎大名,却一点也没有靠父亲的念头,靠自己摆摊卖《新青年》杂志为生。他们拾金不昧,捡到别人的钱包时,执意等失主回来找到钱包后才离开。他们可能暂时囊中羞涩,但人格高洁行为磊落,后来两人纷纷选择投身革命也是情理之中。
由不同学派共同构成的北京大学校园里,平等、自由的风气也令人向往。校长蔡元培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上到革命先锋陈独秀,在传统文化颇有造诣的辜鸿铭,下到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思想却走在时代前列的刘半农,都是他座中常客,是被他聘请到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教授。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封建残余如毒瘤般扎根于人们心中,军阀如野兽般剥削百姓,腐败无能的官僚沆瀣一气的北京城里,北大却提倡人人平等,不仅教师能教导惩戒学生,学生也可以反过来指出教师的不足。虽然各人意见相左,可能你是顽固腐朽的保皇党,我是新思想的坚定拥护者,但我们仍要共坐一席,在讨论中进步。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都能像北大校园这样,所有人的思想高度都能和北大师生肩并肩,那么我们距离理想的世界还会远吗?
剧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作为革命先锋的“硬
骨头”精神。当反动派黎元洪对报刊“甲寅”中先进的思想大为不满,甚至以死亡相威胁时,我本以为他们会暂避风头,到天津躲避
黎元洪的'十万军队;然而,陈李二人却坚定地留在北京,继续创报。“高压之下,我们总不能都认吧。”对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为什么每一次的制度都比上一次先进?
恐怕就是因为在高压之中,出了很多像李大钊陈独秀这样为国为民“不怕死”的人。
虽然李大钊先生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就是这样,才使千千万万中国的新青年们的意识觉醒,使得新青年们从统治者们高压的阴影中走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觉醒年代观后感3
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我也赶着热潮去看了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我看过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古惑
仔》、《无间道》系列电影,他对于反叛、不羁的拍摄异常到位。这次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工人和学生被北洋军阀惨烈杀害,横尸遍野,这一幕看得我触目惊心,在历史的方面我确实知识面太窄,对于各位伟大的战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来看,气势磅礴,看完让人荡气回肠,先一辈的开拓者让我们无比的敬佩,我们庆幸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安插各个角色,着实有些困难,但坐镇指挥的周恩来、刘伯承,还有枪指华灯震慑全场的朱德、在德胜门与藩台衙门冲锋陷阵的贺龙与叶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
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比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杀事件之后,站在窗边发誓的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或许这只是电影桥段,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周总理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叶挺将军后人叶大鹰曾发微博成:“对于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是一种对叶挺的羞辱。”,而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欧豪演叶挺有功有过,他在整个片子里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带领军队在进入南昌之时,面对城门守卫的阻拦,依然是霸气直前,对方说没有接到命令,他就现写一个命令,带着他训练得让人畏惧的的铁军进入南昌,这点演技虽然比较浮夸,但演出了那放荡不羁的感觉;还有在面对军痞挑衅自己的兵时,毅然站出,他感动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样;南昌起义的时候,去增援贺龙将军部队,在那炮火烟弹中,声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血性与无畏体现了他的硬汉气质。
朱德在1927年时已经40岁,在相比于其他年轻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南昌起义前晚,他杯酒交错的巧妙周旋,冷静的掌握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牵制住敌方的力量。在三河坝战争中,运筹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钱大钧三万兵,临危不惧、大敌当前、英勇抗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上一次的硝烟还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袭可能就要来临,需要留下200人断后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大家都英勇献身。在那个年代里,都愿意去送死,是为什么?因为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要把生留给新生代的希望,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头、在三河坝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电影里的爆破场景让我无比的震撼,如果我们身临其境,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虽然距离那次的事件已经过去90年,感觉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纵观世界,不太平的国家很多,前几年的利比亚事件、伊拉克的战争,伤亡惨重,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该庆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没有战争的国家。
整部影片整体不错,但是结尾比较仓促,有些动作都有戏剧程式化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井冈山会师,看见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庞大,我的心也激动起来,那是胜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帅说的:万难险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军的90年,为了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们看到那年轻无敌、心怀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像解放军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觉醒年代观后感4
挚友,你是否想过,我们自己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哪怕再渺小、再一般,也不行缺少。因为正是千千万万的渺小一般的你我,汇聚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漂亮的风景。所以你我之状态,便是中国之状态;你我之奋进,便是中国之奋进;你我之青春,便是中国之青春。
青春之于人类,如灵魂之于躯体。那是阳光,是朝气,是成长的风雨砥砺。蓬勃而上的动力,督促着这世间的一切迈步向前。人们总是很珍惜生命中的这段时间,因为青春难再,我们无法延长这份美妙,却能够给予它更多的意义。比如,将你我的青春,融入时代发展与祖国建设。
思绪如宣纸上的墨痕渐渐润染开去,我想到了青春的意义。雷锋同志曾说:青春啊,恒久是美妙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恒久力争上游的人,恒久忘我劳动的人,恒久虚心的人。青春在此便是奋斗。要有无我的奋斗精神,丢掉沽名钓誉的想法,舍弃急功近利的企图。心怀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坦荡与无私,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去努力拼搏,那种畅快淋漓,才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我又想到了杨沫的《青春之歌》,在那个国将不存、民族危矣的年头,林道静等一大批青年学问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青春在此便是爱国。就如高尔基那黑色闪电般的海燕,任凭暴风骤雨,依旧傲岸向前。还有《红岩》中那一个个年轻而英勇的生命,在面对反动派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时的大义凛然,那是怎样的悲壮与正气浩然。谁人不疼惜生命?哪个是钢筋铁骨?但是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为了革命夺取最终成功,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视死如归,从容就义。人生而柔弱,但信仰使你我坚毅。没有什么比充溢爱国情怀的青春更有力气,那是蓬勃的朝阳,是生命的晨光!
刚刚过去的2023年,一个个感人的画面还历历在目。那一年让我们深刻领悟,逆行者这个名词暖和、英勇、博爱的含义。在最危急的时刻,是党旗红、天使白、橄榄绿冲在最前面,用沉淀了几千年的坚毅无畏,为14亿中国人撑起一片天。这般青春,可谓潇洒,可谓磅礴,可谓勇之大者、义之楷模。
还有那些为了防疫大局,放弃回家、就地过年的兄弟姐妹,今年的.春节或许留有些许缺憾,但你们的青春里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全体中国人对你们的感谢与祝愿。你我携手,便只需笃定前行。青春如此绽放,何惧雨雪冰霜?百年恰青春,初心立党魂。
历史跨入到2023年,我想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当年李大钊先生在撰写《青春》的时候,内心会是怎样的激荡豪迈。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后来南湖红船扬帆起航,一路劈波斩浪,换得今朝春色满园。初心闪烁,使命在肩,我们始终向前。哪怕初定江山,也能立马横刀三八线;哪怕一穷二白,也能两弹一星树威历;哪怕百业待兴,也能改革开放谱新曲;哪怕疫情突降,也能众志成城克时艰中国奇迹还在接着,因为共产党员的热血与青春恒久赓续流传!记得有一首歌叫《革命人恒久是年轻》,颂扬的是革命者主动乐观的精神。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我们没有退缩,没有害怕,而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儿女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迈向一次又一次辉煌,这便是中国共产党之青春。我党如此,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世界幸甚!青春是华美的,因为承载着远大志向;青春是激荡的,因为积蓄着磅礴力气。敬爱的挚友,不必唏嘘,何须慨叹。其实青春不会走远,它始终在你的信仰里、你的行动中,不论你是垂髫儿童,或是黄发老者,只要前行,便是中国之脚步!只要矗立,便是中国之脊梁!只要去酷爱、去拼搏、去奋斗便是中国之青春!
觉醒年代观后感5
寒假作业七七八八的都做完了,闲着没事干,便在平板上看起了老师布置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没想到竟然收获颇丰。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竟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会维护自己。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服服帖帖,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最忠诚的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
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有些堕落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只是暗地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渠道,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想着如何安排。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竟然都是进口的。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源自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国产香水只能在两元店卖,当然不是好货。中国造不出超跑,理由竟是怕赔钱。
一心想走出小地方的'人却想不到小地方有多少资源未被开发,找工作的人从来不想着自己创业……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
《觉醒年代》中巴黎和会的失败外交,让我的心渐渐染上了悲愤。那种历史的屈辱感,时隔百年仍让我觉得悲愤不已。我们的外交官毫无地位可言,卑躬屈膝的忍让也无法得到点尊重,做为战胜间,却如同战败国一样,没有发言的资格。
“弱国无外交。”
镜头一转。是汪大燮收到了来自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将会在和约上签字时,他的眼眶瞬间红了,随后托着电话的那只手无力的放下,风向突变,几天前山东将会收回的喜悦在这一切迅速瓦解,崩塌。他缓缓地向着民国的旗帜走去,以往精神矍铄的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在那一刻苍老了不少,步伐沉重,带着些踉跄,短短几米路,他似乎走了一个世纪,中途他停顿了片刻,手拂过了一个巨大的地球仪。地球仪转动着,上面有中华民国,但是此时此刻山东却被几道铁链紧紧捆住,国家分崩离折。汪大燮在旗帆前方停了下来,双手紧紧捂住脸,哭着蹲了下来。留下来的背影是多么的无助,苍凉,就像全国爱国人士渴望外交胜利,却当头扣下一盆凉水一样。
心,如被几双大掌撕裂一样痛,却无医求治。
人的心是热的,总会有一个角落里是干净的,留给最最亲爱的祖国。爱国热情本在《新青年》的带头下激发出来,这样一来,全国掀起一场举世闻名的运动一—“五四运动”。
驻巴黎外交谈判官陆征祥向汪大燮发出电报,希望能救救他,汪大燮也倍感压力,在与蔡元培的磋商下,汪大燮赞同并支持学生运动,也是在汪大燮的支持和保护下,学生运动中减少了更多学生的受伤及损失。可以说,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汪大燮也有很大的功劳。
在此之前,汪大燮也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支持新文化,帮助
蔡元培解决问题,由此,也看出汪大燮为人用心,思想开明,进步。
晚年的汪大燮致力于善举,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组织注重京师治安,维持市民粮食及保护妇子需等。
身为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他做到了国家至上,坚持公理。身为中国人,他为人良善,扶贫救弱。
他在用他的人生经验与我们共勉。
觉醒年代观后感6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这部剧讲的是中国人的觉醒,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我们如
今生活背后的腥风血雨。我认为它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去观看、学习。
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郭心刚,他是本剧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人。一战后,中国弱无外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本应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可这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却不乐意了,说德国应将山东交给日本。被人们简称为“巴黎和约”。这件事像一导火索,引燃了整个中国,陈独秀先生在文章里写道: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的十四条宣言,全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得知此事的郭心刚竟一夜白头。在陈独秀和李大钊安慰下,郭心刚立即加入了由此次巴黎和约事件挑起的“五四运动”,却在游行时发病去世。临死前,郭心刚让他的好友等到山东回来,到他的坟前告诉他和他父亲。
其实当时有一点他们没注意到,当时中国95%以上都是农民,
可他们的注意都是在工人阶级,这是很片面的.。不过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最后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进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他们是中国最早觉醒的人,他们当中有的也是觉醒后最先死去的人。但是他们却唤醒了更多的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奋斗,最后获得了革命胜利。
觉醒年代观后感7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热播。剧中,演员张桐凭借其扮演的李大钊一角受到关注,不少观众表示,他虽然不是最“形似”的,但演出了李大钊先生的“魂”。
出道近20年,张桐先后出演过《亮剑》《中国近卫军》《铁梨花》等影视作品。再次扮演革命者角色,张桐坦言:“这次的表演经历让我震撼,革命先驱的信仰激励着我们前进。”
“啃一啃这块硬骨头”
当《觉醒年代》的制片方向张桐发出饰演李大钊的邀请时,张桐的内心很纠结。他回忆:“我第一时间从心里冒出来的想法是:不想演。这里面包含了敬畏,也有对自己的没把握。”在他看来,扮演李大钊这样的历史人物,既要符合史实,又要演得真实、生动、鲜活,难度太大了。但另一方面,他又想尝试“啃一啃这块硬骨头”,最终,他决定接下邀约。
“我是抱着敬畏之心和谦虚之心来诠释这个角色的。把自己的灵魂敞开,去迎接另一个灵魂的到来。”张桐说,表演过程中,他给自己找到了两个支点,“我觉得李大钊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非常鲜明,那就是要为国家和民族去拼搏、去牺牲。同时,他在面对工人兄弟和农民兄弟时,心是无私敞开的。立场鲜明、善良无私的主体人格,是我走近李大钊的.两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