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全市党员干部违规吃喝专题警示教育大会党课讲稿:以案为鉴,敲响违规吃喝“警示钟”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专题警示教育大会,绝非小题大做,更不是老生常谈。近期,我市查处的多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案例,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有的干部在农家乐“隐蔽包厢”里酒杯交错,背后是项目审批的暗箱操作;有的在企业食堂“便饭”名义下吃拿卡要,换来的是群众对营商环境的失望眼神;还有的借“老乡聚会”名义搞小圈子宴请,瓦解的是党组织的凝聚力。这些看似“人情往来”的饭局,实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突破纪律底线的“突破口”,更是割裂党群干群关系的“利刃”。
就在上个月,城郊某镇党委书记在私人会所组织的一场“生日宴”上,收受了7家企业负责人的“贺礼”,席间敲定的3个工程项目,事后均查出利益输送问题。这起案例警示我们:违规吃喝从来不是简单的“舌尖上的问题”,而是关乎党性原则、关乎政治生态、关乎人心向背的大是大非。今天这堂党课,就是要通过剖析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大家看清违规吃喝的“七寸”,找准作风建设的“穴位”,真正做到以案为镜、以案明纪、以案促改。
一、认清形势,洞察违规吃喝顽疾的顽固性与隐蔽性
违规吃喝问题是作风建设的“顽瘴痼疾”,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对党风政风、党群关系造成严重损害。深入剖析当前违规吃喝问题的新形势、新特点,是我们精准施策、有效整治的前提。只有清醒认识其顽固性与隐蔽性,才能破除“一阵风”思想,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
在高压反腐态势下,违规吃喝问题虽表面得到一定遏制,但实际树倒根存,仍呈现出顽固性与反复性。这种顽固性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上。一些党员干部长期受“无酒不成席”“酒桌好办事”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将违规吃喝视为“人之常情”“工作需要”,甚至认为这是“有能力”“有人脉”的象征。即便在多次警示教育后,仍有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一次没关系”“不被发现就没事”,难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就像我市某局一位退休老干部在访谈中提到,他在职时曾多次参与违规吃喝,当时并未觉得有何不妥,直到近年来看到身边人因此受到处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这种思想转变往往滞后于制度要求和时代发展。
从行为惯性来看,违规吃喝也具有极强的顽固性。不少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往来中,形成了固定的“饭局圈子”,逢年过节、项目推进、人事变动等节点,都少不了要“聚一聚”“喝几杯”。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便很难打破。去年,我市开展过一次违规吃喝专项整治行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饭局数量大幅减少。但风头一过,一些隐蔽的饭局又悄然恢复,甚至比以前更加谨慎和隐蔽。某企业老板透露,整治行动期间,他暂停了所有对干部的宴请,但半年后,就有干部主动暗示“好久没聚了”,违规吃喝的惯性可见一斑。
再看隐蔽性,其表现更是多种多样,给监督检查带来极大挑战。在场所选择上,从公开转向私密的趋势愈发明显。过去,酒店、餐馆是违规吃喝的主要场所,如今,私人会所、隐蔽农家乐、居民住宅甚至机关单位的闲置用房都成了新的“据点”。这些场所大多远离市区,装修普通,门口没有明显标识,只有“自己人”才知道具体位置和进入方式。
我市*查处的一起案例就很典型:某街道办主任将自己位于郊区的一处闲置别墅改造成“私人餐厅”,平时由亲戚负责打理,只接待“信得过”的人。他多次在这里组织违规吃喝,参与人员包括辖区内的企业负责人和其他部门的干部,每次都以“家庭聚餐”“朋友小聚”为借口。直到有人匿名举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蹲点守候、调取周边监控等方式,才将这个隐蔽的违规吃喝场所查处。
还有些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的会议室、接待室临时改造成“饭局现场”。某市属国企的一位总经理,经常在周末以“加班开会”为由,让食堂准备高档菜肴,邀请合作方和上级部门的人员在会议室吃喝,结束后再将费用计入“会议经费”。这种利用单位内部场所进行违规吃喝的行为,更具迷惑性,难以被发现。
在费用承担方式上,也从直接的公款支付转向了更为隐蔽的转嫁和套取。让管理服务对象买单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一些干部在与企业打交道时,明里暗里暗示企业安排宴请,甚至直接指定酒店和菜品标准。企业为了争取项目、获得政策支持,往往不敢拒绝。我市*的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就曾无奈地表示,一年下来,用于接待各部门干部的费用占了企业利润的近10%,这些费用大多通过虚增成本、少缴税款等方式消化,不仅增加了企业负担,也破坏了市场公平。
通过虚开发票、拆分账目套取公款报销的手段也不断翻新。有的将违规吃喝费用拆分成“办公用品费”“差旅费”“培训费”等多个项目,分别开具发票报销;有的与餐馆、酒店勾结,将高档菜肴、酒水换成普通菜品的名称开票;还有的甚至通过关联企业“走账”,将费用转嫁到其他项目中。我市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在一次外出考察期间,组织同行人员在高档酒店吃喝,花费近2万元。为了报销这笔费用,他让酒店开具了“教材购置费”的发票,然后通过辖区内的一所学校将钱套取出来。这种手段隐蔽性极强,若非后期审计时发现发票与实际业务不符,很难被察觉。
在参与人员和名义上,违规吃喝也越来越“讲究策略”。“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等新变种层出不穷。一些干部怕在本地被人发现,就跑到邻市甚至外省的“朋友”那里吃喝,费用由对方承担,美其名曰“交流学习”。某开发区管委会的几位干部,就经常以“考察项目”为由,到周边城市的企业“调研”,实际上主要目的就是吃喝游玩,费用由当地的合作企业承担。
借招商引资、调研考察之名行违规吃喝之实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确实需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但少数干部却把招商引资当成了吃喝玩乐的“幌子”。我市*在一次招商引资活动中,县委副书记带队考察一家外地企业,原本计划一天的行程,却被拉长到三天。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安排的宴请和娱乐活动中度过,真正与企业洽谈项目的时间不足半天。这种“假招商、真吃喝”的行为,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
此外,违规吃喝的“圈子化”特征也日益明显。一些干部通过建立“酒局圈子”,形成利益共同体。圈内的人相互请托、相互关照,圈外的人则难以进入。这种“圈子文化”往往与腐败问题紧密相连,很多项目审批、人事安排等敏感事项,都是在酒桌上敲定的。我市查处的一起系列腐败案件中,一个以某局局长为核心的“酒局圈子”共有12名成员,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他们通过定期组织的饭局,相互输送利益,最终全部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违规吃喝方式的不断“创新”,背后是一些干部对纪律规矩的漠视和对侥幸心理的依赖。他们总以为自己手段高明,不会被发现,却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种新的违规方式出现后,纪检监察机关都会及时研究对策,通过加强线索排查、完善监督机制、运用科技手段等方式,不断提高发现和查处违规吃喝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税务部门的发票数据、财政部门的资金支付数据、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注册数据等进行整合,建立了违规吃喝问题筛查模型。通过对大额消费、频繁在同一地点消费、发票开具异常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批违规吃喝线索。某区通过该模型发现,有5名干部在半年内多次在同一家隐蔽的农家乐消费,且消费时间多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金额较大。经过深入调查,最终查实了他们违规接受企业宴请的问题。
总之,违规吃喝问题的顽固性和隐蔽性,决定了整治这一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一次违规吃喝,都是对党性的侵蚀、对纪律的践踏、对群众信任的伤害。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才能有效遏制违规吃喝现象的滋生蔓延,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剖析根源,探寻违规吃喝屡禁不止的思想与制度短板
违规吃喝问题屡禁不止,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思想、制度、环境等多方面问题交织的结果。只有深挖根源,找准病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违规吃喝滋生的土壤,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这些根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违规吃喝难以根治的复杂局面,需要我们逐一剖析、系统应对。
(一)思想防线松动,纪律意识淡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是违规吃喝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些干部从内心深处就没有把违规吃喝当成严重的纪律问题,而是将其视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拓展人脉的“必要手段”,这种错误认知直接导致他们在违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