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
2025-07-14 | 阅读:160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刻阐明“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为民造福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一要求为党员干部科学认识和看待政绩提供了重要遵循,将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一、深刻把握树牢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

政绩指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从政党功能上看,每一个执政党都要在执政过程中进行利益代表并做出相应实绩。在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绩效管理中,通常将经济、效率、效益的“3E”标准作为对公共部门的衡量评价标准,在导向上常常追求投入与产出比值的最大化或“顾客至上”理念。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理念有显著差异。诚然,党的政绩创造也要考量效益等要素,但更为基本的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之深深植根于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中,生动体现在党的一切奋斗、全部实践之中。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矢志不渝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充分彰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有利于把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体现党的使命担当、立党目标、理想追求,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如果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明确强调“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重要领导指出,我们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33页)。正因为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要在新时代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首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国之大者”、党之大计的深刻内涵,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落地砸实、开花结果。反之,如果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干事创业的方向就会走偏,正确政绩观也就无从谈起。

有利于恪守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脱离了人民,马克思主义政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绩观历来为中国共产党所传承并一贯实践。对此,重要领导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求是》2023年第13期)。这从深层次映射出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是为了造福人民,而绝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升迁得失。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才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谱写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恢宏史诗。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