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党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涵养优良家风筑牢清廉基石
2025-07-06 | 阅读:160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2025年党性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涵养优良家风筑牢清廉基石

同志们: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家风家教始终是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强调“家风不正,遗祸子孙”,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抓好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这深刻揭示了家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以“涵养优良家风,筑牢清廉基石”为主题,共同学习探讨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旨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坚实力量。

一、家风建设:厚植党性之根的时代命题

(一)家风: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文化基因

家风,即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它不仅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具体体现。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理念深入人心。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都深刻阐明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诸如“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包公家训”等历史典故,无不彰显着家风对于个人品德养成、社会风气涵养的深远影响。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个体的品格,影响着家庭的命运,进而作用于社会风尚。它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蕴含着时代的活力。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决定了其成员的道德水准、行为习惯乃至人生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优良家风熏陶子孙,使其成为国家栋梁,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这充分表明,家风是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文化支撑。

(二)优良家风:熔铸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固本之举

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家风建设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党员干部的家风,不仅仅是个人私德的体现,更是党性修养、宗旨意识的直观反映,是衡量其清廉与否、作风优劣的重要标尺。

一是家风是党风政风的基础和源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如果党员干部的家庭风气不正,极易滋生腐败,影响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正如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干部的家风,直接关系到其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也影响着整个党风政风的清廉度。实践证明,许多腐败案件,往往是从家风不正开始,由家人亲属的“枕边风”“贪腐链”引发,最终导致干部自身滑向深渊。因此,加强家风建设,是从根本上筑牢防腐拒变堤坝的固本之举。

二是家风是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防火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这既是对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刻洞察。优良的家风,能够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使家庭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共同维护家庭的清廉。清廉的家风,是党员干部拒绝腐败、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防线,它能有效地阻断外部不良风气的侵蚀,帮助党员干部守住底线、不越红线。

三是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家风正是其在家庭层面的生动实践。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高度契合。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家庭实践,从而在家庭内部形成浓厚的道德氛围,辐射带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优良家风建设是熔铸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其道德境界的根本性工作。

二、红色家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强大力量

(一)革命先辈:以身作则树立家风的时代楷模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