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勇于争先率先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振兴高度重视、深切关怀。2025年1月,总书记到辽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赋予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新的重大使命,为辽宁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的实践路径。总书记在辽宁考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与总书记历次对东北、辽宁的重要指示要求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是辽宁全面振兴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于争先
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肩负着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有条件、有责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我们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锚定转型升级这个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经济增速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2024年全省经济增速继续赶超全国水平、经济总量超过3.26万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发力,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工业母机、绿色石化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首次超过13。但也要清醒看到,辽宁新兴产业体量较小,传统产业转型仍处于阵痛期,这一局面需要尽快扭转。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辽宁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锚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辽宁科教资源富集,大学大院大所众多,有114所高校、6个中科院驻辽科研单位。
近年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辽宁实现突破,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扎根辽沈大地,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教强、人才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促进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双螺旋”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强化辽宁实验室、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等重大平台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重点实验室群与重点产业集群“双群互动”。着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创新型企业群体,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的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着力引育集聚高端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着力优化高水平科技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打造政府引导基金矩阵,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
提升产业体系韧性和竞争力。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比较完备,在国民经济行业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207个工业中类中拥有189个、666个工业小类中拥有524个,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要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力,多措并举强龙头、补链条、壮集群,构建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让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新生机。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发展壮大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让更多新苗成大树、连片成森林。狠抓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实施专项培育行动,着力在6G、具身智能、深海深地空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抢占制高点,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加快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水平建设公铁空海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光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算力与数据中心、充电桩、加氢加醇站等新型基础设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年累计下降21%,清洁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占比均超过50%,绿电交易量国网第二,但辽宁高耗能产业占比大,绿色低碳发展压力仍然较大。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落实好沈阳、大连国家碳达峰试点任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培育壮大生态产品加工、碳汇交易等绿色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辽宁既是能源大省,也是能源储备大省,更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通道。要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清洁能源强省,维护好国家能源安全。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动力活力上勇于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