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17篇)半月谈2025年2月时评汇编
“AI助手”来了!将给基层工作带来哪些变革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众多产业行业与DeepSeek“联姻结对”,政务服务工作也紧跟技术变革的新潮流,“数智员工”真的来了。
日前,广东深圳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数智员工”,通过240个政务场景终端的精准解析,应用于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元场景,覆盖政务服务全链条。据报道,该地区政务大模型2.0版上线后,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除深圳外,多地也宣布已将DeepSeek应用于政务系统,政务服务工作开启AI时代。
以数字技术赋能政务服务,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从PC端搭建到引入移动互联网、从办公数字化到群众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从研发跨部门协作系统再到如今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政务服务的效能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正不断加快。深圳率先在政务服务上应用AI“数智员工”,这一举措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府服务中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标志着政务服务智能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政府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也将再上一个台阶。
尽管“数智员工”将带来更多便利,但其背后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AI的应用将面临技术依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服务中断甚至数据泄露,如何确保AI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政务服务岗位是否在未来会被AI取代的问题也是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这也对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做群众工作,人永远是核心,各地政府要尽快补充相关培训和政策支持,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样态,借助AI更好为群众服务。
将AI引入政务服务工作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要想办好,还要杜绝可能滋生的形式主义。此前,部分基层单位对数字化业务系统的滥用,滋生了形式主义新苗头,让基层干部困在了“系统”里,这些案例可谓是“前车之鉴”。在政务服务工作中,AI应用需务实高效,杜绝“数据泡沫”和“为AI而AI”的不实作风,避免基层陷入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各地各部门要加紧出台相关政策,及时堵住监管和治理漏洞,不能让AI成为流于表面的“数字政绩工程”,而是要真正成为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的利器。
AI政务时代已来,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抢占先机,构建更加高效、透明、普惠的政府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百亿哪吒”横空出世,为中国电影树立新的里程碑
在万众期待中,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含预售)突破百亿大关,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名。这一百亿票房“神话”,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新的行业标杆,更为中国电影树立了又一里程碑。
2月13日起,《哪吒2》在海外陆续上映。借助百亿票房的影响力,站在世界电影舞台中央的《哪吒2》,如何在全球观众面前讲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国故事,令人期待。
近期在各个领域,“中国制造”屡出爆款,一再引发全球热议。那么,《哪吒2》能否像DeepSeek、《黑神话:悟空》一样成为全球观众追捧的世界级产品?毕竟,走过100多年发展史的中国电影,承载着中华文化积淀和国人的民族情感,与新兴的AI、游戏等产业相比,更有理由输出优质产品。《哪吒2》的出海之路,或许不会平坦,但小哪吒还在成长,我们可对未来寄予更多希望:
要以“中国故事”书写“世界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近年来,我国诸多行业都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在文化自信中探索出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但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得让世界观众也能感同身受,依然是一大挑战。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找到更具广泛性的叙事角度和情感共鸣点,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门槛,为“中国故事”赋予“世界表达”,是中国电影提高全球影响力的“公开讲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内容创作、文化输出的源头活水。
要将“技术追赶”变为“技术引领”。电影《哪吒2》的视觉盛宴,是中国电影制作技术飞速发展的缩影。从《流浪地球》系列到《哪吒》系列,中国电影正以“光速”缩短与好莱坞的技术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可谓创造了奇迹。然而,仅有“技术追赶”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世界上实现“技术引领”,中国电影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AI应用将带给世界电影产业彻底的变革,从创意构想到后期制作,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将被重新定义。能否利用新的技术变革拓展创意的边界,延伸中国电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也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要打破“他者视角”,重构中国叙事。此前较长时间,国际电影市场都被西方叙事笼罩,对于电影的评价标准也处于西方的“他者视角”。一些中国电影为了能走向世界,刻意迎合西方审美,反而失去了自身的优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电影开始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厚植文化根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之路,《哪吒2》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需要进一步反思并打破“他者视角”带来的局限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体系,让中国电影真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2》的成功为中国文化出海闯出了新路,让中国电影踏上了与世界一争高下的新台阶。沿着“哪吒”踏出的这条路,中国电影定将创造更多“神话”,以独特的中国文化叙事,真正成为“世界级”,定义“世界级”!
AI“看病很准,包治百病”?需警惕“AI幻觉”
近日,有关“带着DeepSeek看病”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分享了自己用AI问诊的经历,称不仅AI给出的答案和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一样的,甚至医院的检查报告还没出结果,AI就已经帮忙分析好了。
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引发医疗行业的变革,各地多家医院引入DeepSeek,通过本地化部署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多个场景。然而,AI真的能完全代替医生看病吗?这恐怕得打个问号。
湖南省医保局日前印发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严禁接收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一些医生也表示,AI的诊断结果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在处理复杂病例、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诊断等方面仍有局限性,最终的诊断还是要依靠医生。就现有情况看,AI看病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准”,但仍然需要医生更为专业的判断,AI诊断技术也更加适合专业医护人员辅助诊疗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在使用AI问诊时,警惕“AI幻觉”带来的虚假编造也是其中的关键。
很多时候,当我们问AI一个问题时,可能会发现,AI给出了一个详细、具体、很有逻辑的答案,而当我们就其中的内容做进一步核实时,却发现这些信息存在虚构和编造,这就是AI幻觉。AI幻觉在各大模型中都难以避免,如果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存在偏差、不全面,AI就容易“学偏”,生成不准确的结果。同时,AI模型大多基于概率生成,缺乏对个案的真实感知和对事实的深度理解,这种“概率游戏”使得AI在生成内容时,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甚至编造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信息。
AI幻觉现象已被不少网友发现,有人发帖表示,在用AI进行文献分析时,答案里会出现一些查无此文的文献;有人发现,AI会把一本书的作者安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还有人发现,AI给出的答案存在上下文不符、逻辑不一致的现象。这提醒我们,AI生成的内容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要理性看待和使用,谨防虚假和编造内容的出现,尤其是在医疗等严肃领域,更不可完全信奉AI,以免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危害。
警惕AI幻觉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因噎废食,而是要及时从技术层面加以改进,在伦理和规范层面未雨绸缪。AI的发展需要在进步中不断反思,更要在反思中持续前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AI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帮手,而非隐患之源。
DeepSeek网课井喷?警惕“AI培训”成为新的消费陷阱
当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掀起了新一轮技术浪潮时,一场以“AI培训”为名的“收割战”正在市场上演,质量参差不齐的DeepSeek网课让消费者叫苦不迭,直呼“货不对板”。
号称能从入门到精通的“速成教程”是东拼西凑的公开资料,宣传能迅速变现的“暴富秘籍”实际上是无资质的“注水课”,更有课程“挂羊头卖狗肉”,借DeepSeek名号进行引流,却卖起了毫无关联的内容。消费者被“日入十万”“AI稳赚不赔”等话术吸引购买动辄成百上千元的高价课程,部分AI网课成了围剿消费者的付费陷阱。
事实上,此类网课的“收割”剧本早已不新鲜,从元宇宙到ChatGPT再到此次的DeepSeek,每一次技术热点兴起,AI培训便会“卷土重来”。这些“掘金”套路本质是利用公众对技术的认知鸿沟,凭空造出一条所谓的“技术捷径”,将公众的学习需求异化为“AI焦虑”。
除了虚假宣传的AI培训以外,AI技术的光环正被更多投机者挪用,以“AI消费”为名的割韭菜乱象层出不穷。“高回报”的AI理财让却让人破财、AI诊断疾病的手环算法漏洞百出、贴上AI标签的玩具漫天要价,“AI包装”已经成为收割消费者的新镰刀。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这些技术“面具”下的“焦虑生意”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还可能扭曲技术发展方向,让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在投机炒作中异化。
遏止AI消费乱象,监管必须及时“亮剑”。有关部门应加快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课程“黑名单”和投诉快速响应通道,对虚假宣传、无资质培训等行为提高处罚力度。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对课程提供者的教育资质、内容合规性进行实质审查。而消费者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AI只是辅助工具,绝非“点石成金”的万能法宝。对“无脑暴富”的话术提高警惕,选择官方认证学习渠道,方是抵御焦虑营销的根本之道。
技术进步本应照亮未来,而非成为投机者的敛财工具。唯有撕开“暴富神话”的虚伪面纱,筑牢理性消费的认知防线,才能让AI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而非沦为又一场“割韭菜”的狂欢。
对数字囤积“断舍离”
伴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奇特现象悄然兴起并愈演愈烈:从热衷于在Steam等平台大量购买游戏却鲜少玩的“游戏仓鼠”,到在各个数字领域疯狂囤积信息的“囤积狂魔”……与现实生活中疯狂“囤货”不同,数字囤积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改变着人们与数字资源的关系,并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字“垃圾场”
打开视频网站或手机App,许多人的收藏夹里塞满了所谓“有趣内容”,从科普视频到娱乐综艺,从“深度好文”到精美图片,可谓包罗万象。然而,一些受访者表示,这些在初见时被视若珍宝收藏的数字信息,在收藏之后就没有了“然后”——真正被点开观看、阅读的寥寥无几。
电脑硬盘、手机内存更是重灾区,大量陈旧的文档、重复的图片、过时的软件安装包,占据着宝贵的存储空间,即便电脑、手机频频发出内存不足的警告,主人依旧“舍不得”按下删除键。游戏领域同样如此。据统计,仅10%公开Steam个人页详情的玩家,手中就积压着价值超过19亿美元从未玩过的游戏。此外,短信、邮件、照片、视频等各类数字信息,也在人们的电子设备中越积越多,形成一个个数字“垃圾场”。
数字囤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造成心理压力,引发焦虑情绪。面对海量的数字文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信息过载”的压力感。由于囤积的内容过于庞杂,难以有效管理和利用,在需要查找特定信息时会感到困难重重,进而引发焦虑情绪;担心错过重要的信息或社交动态,可能会产生一种“错失恐惧症”,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交行为。
——给网络带宽和服务器存储带来压力,造成数字资源浪费。例如,一些用户在云存储服务中囤积了海量的数据,使得服务器需要不断扩充容量来满足需求。这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影响其他用户对资源的正常使用。在一些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如偏远山区等,大量的数据囤积和传输需求可能会使当地的网络服务质量下降,加剧数字鸿沟。
——使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尘封”,无法发挥应有的传播和共享价值。一方面,数字囤积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混乱,使得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大量的无用信息之中,影响社会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共享;另一方面,获取信息时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可能会引发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有可能加剧信息安全风险。无论是个人还是存储服务提供商,管理海量的数据都面临着更高的安全挑战。当存储大量个人信息(如身份证照片、银行卡信息等)时,一旦存储系统被黑客攻击,这些敏感信息就可能被泄露。此外,数据的长期囤积也增加了数据丢失的风险。一旦存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存储服务提供商出现经营问题,大量囤积的数据可能无法恢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数字囤积的三种诱因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影响到很多人的信息接收和处理习惯。数字囤积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和个人逻辑。
心理层面的“占有欲”作祟。收藏大量游戏,仿佛拥有了一个随时可供娱乐的“宝藏库”;看到一篇标题漂亮、“不明觉厉”的文章先“点赞收藏”,即便当下无暇顾及,也能在心理上获得慰藉。囤积各类信息,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打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知识堡垒”。在海量信息的数字时代,知识和资讯瞬息万变,唯恐被时代甩在后面的人们,有着对未来的焦虑与不安心理,试图通过占有尽可能多的数字资源来缓解焦虑。
社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影响。消费主义文化在数字时代愈发盛行,它鼓励人们不断购买、占有更多的物品,包括数字产品。在游戏领域,新游戏不断推出,精美的宣传海报、精彩的预告片刺激着玩家的购买欲望。玩家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盲目跟风购买,认为拥有更多游戏是一种时尚、一种身份的象征。在信息获取方面,社交媒体上的“知识分享”“好物推荐”也让人陷入一种“不囤就错过”的心理陷阱。
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与“误导性”。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获取和存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数字存储空间看似无穷无尽,给人一种可以无限制囤积的错觉。云存储的出现更是让人觉得,只要将文件上传到云端,就永远不会丢失,由此进一步助长了囤积行为。一些软件和平台为了增加用户黏性,默认设置大量的信息存储选项,且删除操作繁琐,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和鼓励了数字囤积。
数字生活也需要“断舍离”
数字信息日益全方位覆盖我们的生活,数字囤积如同无形的包袱,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诸多方面。改变数字囤积,需要个人、网络平台和社会形成合力,在数字“断舍离”中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
养成科学理性的数字消费观念。在面对各类数字资源时,不盲目跟风购买或收藏。定期对自己的电子设备进行清理,如超过一定时间未使用的文件、游戏等,果断删除。采用科学的文件管理方法,对重要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数字平台与企业应强化责任担当,优化数字产品设计,倡导消费者合理使用。视频网站、游戏平台等数字内容提供商,应优化产品设计,引导用户理性购买、使用数字资源。比如,在游戏平台上,可以为玩家提供游戏试玩功能,让玩家在购买前充分了解游戏内容,避免盲目购买。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应提供更加清晰的存储空间使用情况报告,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存储状况,并鼓励用户清理无用文件。
提高媒介素养,加强对数字资源合理利用的宣传与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向公众普及数字囤积的危害,倡导绿色、健康的数字生活方式。主管部门应从规范数字资源的生产、传播和科学利用角度出发来制定政策,共同构建一个高效、绿色的数字生态环境。
各地争抢哪吒“故里”?“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
随着2025年春节贺岁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新的票房“神话”,一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哪吒“故里”争夺战在多地拉开帷幕。
有的地方打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牌子,有的地方以“哪吒祖庭”自居,还有的地方深入分析了“陈塘关”的地貌特征和名称变迁与当地的相关性……总之,各地都希望通过传说故事和地理符号的梳理认证,将这一神话形象与地方文化深度绑定,乘势而上打造一场“文旅盛宴”。
各地之所以热衷于争抢哪吒“故里”,看重的自然是热门IP背后的巨大流量。近年来,类似的“名人之争”“故里哄抢”屡见不鲜,无论是历史名人李白、杜甫、诸葛亮,还是小说故事里的名角色牛郎、武松、梁山伯,在“热门文化IP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下,一幕幕名人争夺战“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是,当一些地方慌忙用钢筋水泥浇筑“名人故里”、用真金白银塑造“名人造像”后,翘首以盼的IP流量、文旅经济却并未如期而至,人为制造出的所谓“名人打卡地”甚至陷入无人问津、亏损倒闭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