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走进常德河街—解锁历史文化街区的出圈密码
2025-05-09 | 阅读:126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走进常德河街—解锁历史文化街区的“出圈密码”

常德,古称“武陵”。这里东临洞庭湖,西连张家界,融武陵山的雄奇险峻、洞庭湖的烟波浩渺于一体,自古就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的美誉,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常德不断以城市有机更新为理念,通过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街巷空间的文化记忆,活化复兴老街人文气息和市井氛围,将文化和旅游深度整合,逐步形成以常德河街为核心文化街区修复利用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典范,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传统现代相得益彰

常德河街始于战国楚威王治下,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因地势低洼,洪水过境,总会被淹,所以称之为“河街”。后来,几间吊脚楼逐渐演变为约2公里长的街道,成为湘西北部商贸物流中心。“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蛮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耳熟能详的民谣承载着常德人对远古繁华的乡愁记忆,形象生动诠释了当时河街的繁荣商业氛围。1990年,因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这条老街被彻底拆除。2017年,常德市政府在60多篇文史论述、500多卷档案资料、370多份故人文稿和230多幅珍贵图片基础上,将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人文精神、地域特色和现代工艺有机融合,再现了常德丝弦中1943年##paidbegin##“常德城里街连街”的老河街历史场景和建筑特色。复建的常德河街长1.5公里,有单体建筑211栋、店铺281间、商户150家,仍由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三大街区组成。常德对河街进行活化更新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古”,而是既延续了市民对古城老建筑的特殊情感与记忆以及传统街市、水岸空间的场所气氛;同时又有机插入了符合现代商业用途、营运需求及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功能空间,引进了常德特色钵子菜馆、乡村振兴馆、本土戏曲剧院、民间手工艺工坊、民间技艺表演、茶叶一条街、东方红文博园、常德老照片馆等新业态、新动能,并进行持续运营,展现了常德现代商业的“烟火气”,再造了古城新的发展动能。经过数年发展,常德河街已是一条集文化创新、旅游服务、商业运营、历史文化、居住休闲于一体的记忆古街,成为常德的“新名片”“新地标”。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