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5-04-29 | 阅读:1262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2025年3月25日)

2025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第一次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谋划之际召开的全国两会;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仅有十年。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看望了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落实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5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推动

了科技和产业共同进步,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第11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近年来,我国创新产品的品质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家电、手机等在全球广受欢迎。

第二,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通信、

 

人工智能、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纳米催化、极地研究等领域,诞生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捷报频传,如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移动通信、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高铁、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风能和光伏关键部件及设计制造技术等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引领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加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同比增长显著,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场景中快速落地。“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新时代以来,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遏制、技术脱钩、极限施压等,我们依然交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亮眼成绩单,许多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为国之重器,国产大飞机投入运营是航空工业创新发展的里程碑,更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随着C919大型客机“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进入民航市场,国产大飞机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正式开启。

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要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互促,夯实融合基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企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卓越工程师,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交流互通;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互补,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产品创新成功搭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撑和保障。

(二)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江苏要

 

先行先试、内外兼修,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要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1.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人民至上、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更是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战略要求。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一是要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创新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抓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协调发展体现的是事物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强调发展中不能出现短板,产生“木桶效应”。绿色发展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放发展在于解决内外联动问题,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互利共赢中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增加获得感。二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领导干部要抓住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展开具体工作,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是从行政化管理向法治化治理的转变过程。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领导干部切实提升个人法治能力,树立法治精神,

掌握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的本领。

2.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内卷式”竞争虽然也是竞争,但是一种围绕特定市场空间的低质竞争、重复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断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但并未带来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反而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用词变化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更明确、力度更深入、方法更多元,也释放出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强烈信号。

要落实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细化审查规则,统一审查标准,统筹开展“增量”新政策和“存量”政策审查,着力纠治限制企业迁移等突出问题,全面清理资质认定等各种显性隐性进入壁垒。要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在完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法律规则的同时,健全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全面加强竞争执法司法。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明确并严格执行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出让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实施界限,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要规范招投标市场,完善招投标制度规则,及时废止所有制歧视、行业壁垒、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施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3.汇聚各方力量,共促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政府层面要加强制度性保障与政策精准度,统筹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

 

一是优化要素供给与金融服务,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其一,优化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支持征信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征信服务,为民营企业向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提供便利。其二,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创新合作机制。其三,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共性技术平台的共享,支持民营企业对开放的公共数据资源依法进行开发利用。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