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让生态安全缓冲区为环境减负增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安全缓冲区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指生态空间中具有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的过渡地带,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等功能。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尾水质量低、农业污染大、城市环境差等生态问题,大力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容”,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生态安全缓冲区通过有效利用沟渠、池塘、湿地等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削减污染负荷,对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禀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为流域减污,为水源增质。通过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容量。一是降低主要流域入江口处水源污染物浓度,提升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在各流域交汇口建设缓冲区,能够实现对小流域汇集的面源污染实施生态拦截与净化,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增加河水入湖前的滞留时间,提升流域整体水质。二是缓解河湖生态空间被挤压的困局,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空间在一定程度受到挤压,林地、湖滨岸线被果业开发、围湖造田、围垦养殖等挤占。加之大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直接与城乡空间接壤,缓冲带建设较为滞后。因此,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不仅能够优化修复国土空间,而且还能加强景观功能,提升自然环境水平。
为企业减压,为“双碳”增速。通过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减少企业在绿色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本压力,增加人工湿地面积,优化“绿碳”供给。一是减轻企业技术减排压力,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当前形势下,随着减排工作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减排空间被持续压缩,减排成本不断增高。通过在工业园区附近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打造人工湿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削减污染负荷,能使企业工业废水处理成本降低50%—60%,充分缓解企业“减排”资金压力。二是强化生态固碳与降碳能力,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生态安全缓冲区内栽种的多种植物、藻类和细菌,能够有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扩大##paidbegin##“绿碳”面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