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瞿秋白诗歌中的赤诚信仰
2025-04-27 | 阅读:1262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瞿秋白诗歌中的赤诚信仰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刑场,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从容不迫地在草地上盘膝而坐,直面刽子手的枪口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他就是瞿秋白,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早期领导人,同时也是文学家和诗人。他现有留存的80余首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新诗、通俗歌谣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满腔赤诚。

“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5岁时,他写下《白菊花》明志:“今岁花开盛,栽宜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这是现存瞿秋白的最早诗作,诗中巧妙嵌入自己的字“秋白”和名“霜”(瞿秋白学名为霜),抒发了自己高远的人生追求。然而,瞿家此后越来越陷入困顿,瞿母因为无力还债,于1916年年关自尽,一家自此星散。时年17岁的瞿秋白悲痛欲绝地写下了《哭母》:“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此时饥寒无人管,落得灵前爱子身。”这首诗描述了家庭变故后宗族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含泪控诉。此后不久,他辗转来到北京,考入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刻苦学习,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但是,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还是常使瞿秋白陷入迷惘和苦闷。在一首《雪意》中,他写道:“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北方的大雪,不禁让瞿秋白回想起恍若梦寐的故乡江南。但他表示,在寒冷的京城可以沽酒沉醉,但内心操守像梅花一样绝不能随波逐流。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