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近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正式发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鉴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近一年来持续开展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拔尖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一个个培养计划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项项与高校科研密不可分的关键技术助力大国工程纷纷“亮相”;一节节慕课“出海”,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引入中国大学的课堂……
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高等教育进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4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此外,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面对人口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与国际竞争新形势,如何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如何深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量质齐升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竞争。2009年,拔尖计划启动实施。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姚班”、复旦大学“相辉学堂”、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新型育人载体百花齐放。16年来,我国累计建成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品牌不断“出圈”。随之相伴的还有“强基计划”“英才计划”。在计算机探索基础上,我国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以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教育教学模式“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培养出1亿多毕业生,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学研究生从172万人增加到388万人,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拔尖创业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学研究水平实现跃升
因路而生、因路而强的北京交通大学,不仅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还通过科研攻关、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为擦亮高铁名片提供了有力支撑;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团队专注于高性能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成功构建了国际首个单根纳米线电子/离子输运原位表征平台,实现了单纳米基元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重大突破……各高校纷纷围绕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领域的问题,充分结合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发挥学科交叉与跨学科集成攻关优势,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目前我国高校建有60%以上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
服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源源不断地涌现、新兴技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各高校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开展国家战略导向的重大研究。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试验示范站和产业研究院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支撑小麦、苹果、葡萄酒、秦川牛、奶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郑州大学利用xx省在金刚石产业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服务国家超硬材料产业发展,与多个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出高纯度、大尺寸金刚石晶体的合成技术。该项目负责人单崇新教授表示:“高校汇聚着大量不同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有利于主动对接各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