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荷兰治水之道: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
2025-04-22 | 阅读:1266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荷兰治水之道: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

荷兰是位于欧洲西部莱茵河、默兹河、斯海尔德河交汇处的低地之国,是世界上遭受洪水、海啸、大潮等水患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约60%的国土面积时刻面临着洪水的威胁。作为世界著名的“低洼国”,荷兰自古以来就与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荷兰人以其独特的理念,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洪体系。

荷兰防汛理念的转变

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荷兰西部便开始了围海造田活动,筑堤、排水的围垦排涝模式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该模式主要通过各类沟、渠收集径流,先积蓄到围垦区内低洼的湖泊之中,然后靠风车或水泵将湖中蓄水排到围垦区堤坝外的北海之中。然而随着16—18世纪荷兰土地持续沉降、海平面不断上升以及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用风车或水泵排水均难以应对因气候与水文环境变化而近乎年年到访的洪涝灾害。发生极端暴雨事件的概率也逐年增高,围垦排涝的传统治水模式亟待转变。

1953年1月31日,一场风速达到10级的风暴从英格兰北上经由北海袭击了荷兰海岸,重要港口荷兰角的水位上涨至比北海平均海平面高出3.85米。许多堤坝因无法承受这样的水位而被冲破,150多个地点出现倒塌。洪涝灾害夺去了近2000人的生命,4300所房屋被摧毁,4.3万座房屋受损,损失总额约为54亿欧元。这场灾难让荷兰人深刻意识到其原有防洪体系的不足,并重新审视和反思其防洪策略。随后,“三角洲工程”应运而生,一改以往单纯以筑死堤方式围海、防洪的方式,选择抗涝防洪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活动式巨型钢门水闸。通过建设一系列大坝,有效缩短了海岸线,减少了防洪设施的数量,大坝还兼具抵御海潮、排放河水和交通要道等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荷兰人也意识到工程干预导向的治水措施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却破坏了生态平衡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55%的湿地资源的丧失。兴建堤坝抵抗外来洪水固然重要,但真正驯服洪水还需依靠大自然的调洪蓄洪能力。

1993—1995年间,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频发,导致荷兰的堤坝溃决事故频发,荷兰人意识到单靠堤防建设难以应对突发风险挑战。这种担忧被1995年1月下旬以来的洪涝灾害所印证,这场自1953年以来西北欧最严重水灾,使荷兰受灾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导致25万人迁徙,损失共4亿欧元(主要为迁徙人员安置费用)。1995年水患的严重程度震撼了整个西欧,荷兰的治水理念从此开启了根本性的转变,从##paidbegin##“与水斗争”转变为“与水共生”。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举措是“还地于河”项目,通过降低河滩、加深夏季河床、紧急蓄水与溢流、减少垂直丁坝等手段,旨在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增强水体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荷兰在国家空间规划中不断强调气候变化自适应和良好城乡景观水治理的重要性,促进了水治理与城市空间规划的融合发展。随着荷兰防汛理念的转变,“与水共生”的综合治理格局开始形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