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古诗英译:为丰富世界文化提供中国智慧
2025-04-21 | 阅读:126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古诗英译:为丰富世界文化提供中国智慧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古诗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早在18世纪初,古诗就被译成英文走向世界。近年来,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完成了世界首部杜诗全译本。英国广播公司于2020年推出了题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英语纪录片,由此打开了世人了解古诗的窗口。以许渊冲为代表的本土翻译家在古诗英译方面成就斐然,诠释了胸怀家国情和文化梦的“翻译家精神”。古诗不古,经典永流传。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诗英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而且有助于为丰富世界文化提供中国智慧。

古诗英译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千百年来,积淀在古诗中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儿女的情感内涵、精神境界、思维方式、审美旨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尚中贵和、海纳百川等价值观,具有跨时空的生命力。翻译则架起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桥梁,文化的深层影响在于心灵共鸣和思想融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译出”工作,通过“中国选择”,以高质量的译文恰切阐释古诗中渗透的“中国价值”,让世界人民也能体悟中华民族之魂,从而达到价值观、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互融共生。

古诗英译需要一定的技巧,仅仅停留在翻译技巧层面还不够,必须由“技”入“道”,上升到翻译理论层面,由此指导翻译实践。这样,译者就会跳出字、词转换等表层的局限,而从整体上传达古诗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译意是基本要求,译味、译境才是翻译的高格,这就需要通过炼字来实现。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aidbegin##体现了物我交融之境。“见”亦平亦奇,是无意中偶然看见。方重将其译为“see”,具有随性而为的味道,契合诗人的闲适淡泊心境。作为陶诗英译专家,方重讲究以平朴选词准确再现陶渊明的人格风范。构建古诗英译理论,应向中国传统诗论寻找学理渊源,因为译论与诗论具有互动性。中国传统诗论来源于历代文人的实际创作经验,其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已在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中得以印证,并将继续发挥作用。“道”“气”“象”“境”“神”“韵”“味”等核心范畴既相对独立,也相互贯通,体现了鲜明的中华哲学、美学特色和价值诉求。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诗学优势,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且与中国传统诗论一脉相承的古诗英译理论,为充实世界译论提供中国视角。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