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
2025-04-21 | 阅读:126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每次跃迁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业又是典型的传统产业,生产周期性强、易受自然环境影响、风险大、产业附加值低。近年来,随着农业领域新技术加速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在农业领域由先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等新质生产力的一般特性。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初见雏形。在农业前沿科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

在农业技术应用方面,智能化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装备、大数据技术等新型科技工具相继被引入农业生产,北斗卫星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六号投入使用,有效支撑了农业远程操控、无人化作业、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投入等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应用。据统计,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已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形成了从田间到云端的“空地一体”农业监测、管理系统,农业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农业组织创新方面,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速形成,全国范围内已形成由9万余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多万个家庭农场、超过220万个农民合作社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格局,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超过90万个,通过扩大农业技术服务范围,实现了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规模效应。##paidbegin##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