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营造法式》: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2025-04-07 | 阅读:1265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营造法式》: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营造法式》由北宋时期的将作监李诫编撰而成。《营造法式》一书将中和思想视为理论核心、将定分思想视为规制要求、将权变思想视为实践方法,建构起当时较为完备的建筑理论体系框架,对北宋以来的政治思想与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华古建文明发展中,“营造”是智慧,“法式”是制度与规范的合一。《营造法式》所体现的道器相融的人文特征、遵礼守制的价值导向,完美地将崇理、尚序、守礼、循规、权变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理念、制度规范和文化内涵投射在建筑这一物质形态上,蕴含着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文明形态。

中和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最早阐释者和“文法课本”的《营造法式》,从适形而止、阴阳合一、天人合德的层面,将“中和”的伦理思想贯穿营造活动中,形成建筑设计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制作各种构件造型的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原则。李诫出身仕宦之家,在不断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复兴与传扬正统儒家思想确立为其建筑思想体系的核心。

中国古代建筑是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中特殊政治身份的象征与标识。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空间环境高、大、壮的建筑美学诉求,更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政治文明诉求。随着理学与禅宗的发展和兴盛,儒、释、道三家日渐呈现出合流的趋势,直接导致宋代的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一改汉唐时期的高大宏伟,呈现出“适形而止”的建筑风韵。现存的宋代建筑如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的初祖庵大殿、河北省正定县的隆兴寺、山西省应县的木塔,均是在坚持“适形而止”的“中和”原则基础上,注重内部营造技巧的发挥与运用。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