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只此青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
2025-04-07 | 阅读:1264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只此青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

自2021年8月于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3年多时间里走进国内外70多座城市,演出640余场,获得多项大奖,演出票房近5亿元。今年国庆期间,电影《只此青绿》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跻身国庆档影片口碑第一,并先后亮相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和美国电影市场交易大会“中国电影联合展台”。11月初,《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首演,成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魅力与西方交响乐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再次实现“中式美学”的完美出圈……“青绿宇宙”不断稳步开拓,获得了观众和市场的双重认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只此青绿》,正在世界范围内激荡起一波强劲的东方风潮。

集中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志趣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青绿”之所以迷人,正在于其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其一,《只此青绿》将中式审美贯穿始终。《只此青绿》以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写意的风格统揽全剧,将画中主色调“青绿”作为视觉线索,艺术化地提炼与《千里江山图》有关的非遗技艺元素,深入探察画作形成所需的篆、绢、颜料、笔、墨等材料和工具的制作工艺,以此来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遵循时代特征的同时,与画作共享审美意蕴,每一处细节都试图体现《千里江山图》的中国情致与东方风韵。在视觉与审美风格上,作品呈现了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在舞蹈编排上,针对绘画的静态特征以“静”为出发点,采取内敛、内收的基调,设计出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舞姿,凸显静雅之美。在服装设计上,从女官通红的圆领袍,到翰林图画院淡粉的学子服,处处展露宋代服饰美学特征,营造出清雅秀丽的文化气象。在音乐设计上,充分运用古琴、笛、箫、埙等传统乐器叠加篆刻、织绢、制笔、制墨等音效,为作品创造出淡雅、诗化而富有感染力的宋代美学氛围。在舞台设计上,一改以往方形台的概念,以同心圆的巧妙设计,呈现出传统书画“卷轴”意象,极富传统审美意趣。

其二,《只此青绿》将人文关怀淋漓尽显。《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其地位和影响力自不待言。《只此青绿》从解题之初便放弃了诸多常规思路,转而讲述劳动人民的故事。在《只此青绿》的艺术世界里,是因为有了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等过程背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才构成了《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宝卷的物质基础。台上的展卷人,是王希孟的##paidbegin##“观众”;而历代劳动人民,包括台下的观众,才是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真正展卷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只此青绿》试图为劳动人民而非仅仅一个天才少年画像立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歌颂、致敬是《只此青绿》系列作品最重要的人文情绪。

其三,《只此青绿》将中国精神聚焦传达。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自信来源,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只此青绿》系列作品聚焦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宝贵思想成果。以劳动人民为主角的人民立场既符合党的文艺理论基本原则,也呼应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青绿山水的审美追求则应和“天人合一”思想,“静”“虚”“空”等审美意趣则与儒释道哲学观相统一……“只此青绿”是一种美学精神,是中华审美的一种意象。《只此青绿》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处处显露着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