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主要以分数为手段的选拔制度下,风风火火的校外学科培训,一直都以提分为最终目的。无论自身教育水平及文化层次如何,校外培训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看似最易于帮助孩子提分的“捷径”,至少也缓解了家长的焦虑。近期,随着一系列国家禁令颁布,校外学科类培训逐步降温。家长们突然丧失了“捷径”,不少家长不知所措。这正好给了这些家长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教育观念的契机。
家长们关注孩子的教育,初衷源于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前途。即便不求孩子大富大贵,至少孩子能够自己衣食无忧。在任何一个正常社会,父母都至少希望子女能够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基础的人生目标。按照大多数家长的经验,唯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在社会中占有有利地位或者资源,才能有更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最大可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教育上人与人的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再加上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上的竞争就更显得激烈,大众的期望程度也越高。“内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名词,也应运而生。
其实,这些观念无可厚非。因为社会需要发展,劳动力间的良性竞争就不可避免。无论打工、创业、科学研究均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一直要提倡素质教育,要“双减”呢?其原因是因为原先的选拔手段过度发展,已经变成了大家竞争的目标。考上好大学变成人生目标后,就模糊了很多人更长远的人生目标和规划。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仅仅沦为了一个选拔手段和社会分层的工具。校外培训出现的众多畸形现象就是佐证。
如果不拼考分,那么如何解决家长们为孩子设置的基本人生目标呢?答案还是教育。但是,其目的不是让孩子盲目的追求分数,而是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至少要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生存”这一基础人生目标,并掌握了追求目标需要的基础手段和方法。只有让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孩子就自然会有自驱的动力,去学习,去追求,去守法,去协作,为整个社会做正向的反馈。
所以,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人成年前,清晰明了地理解“生存”目标,定位自己的长期目标,并为之努力。但是,很遗憾,我们大部分的教育,并没有给学生这些答案,甚至没有触动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学生考了更多的分数,得到了更多的褒奖,上了更好的大学。然后,选一个自己也未必喜欢的专业或者工作,终其一生。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未来教育要改进和解决的痛点,“双减”也许是为了催生三胎的权宜之计,但是客观上对于推动大家思考教育本源,有积极作用。
除了从人发展的角度,我们换从社会角度来看对教育需求。“内卷”是个时髦的词,本质还是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竞争,团体与团体间有竞争,公司与公司间有竞争,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有竞争。既然竞争逃不掉,需要的劳动力有持续自我发展和增值的能力。这种增值可能是技能、眼界、或者经验。无论是哪种,都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总结等能力。姑且统称为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恰恰就是教育带给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许学校教育无法交给我们完整的学习方法,但是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学习意识。
从逻辑上说,如果教育能够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学习意识,理解自己的基本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的长期目标,家长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基本的生存目标,不会有太大难度。如果还有疑虑,那学校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否达成,家长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